返回

清宫秘史十二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01章 三元里抗英斗争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从1840年到1842 年,在英国人武力胁迫之下,清王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一败涂地,不得不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这场因虎门销烟而引发的战争,历经两年的激烈交锋,终于暂告一段落。

然而,到了 1847 年 2 月,局势陡然生变,英**队骤然向虎门发起猛烈进攻,迅速占领炮台,并长驱直入开进了广州城。

明明鸦片战争早已结束,英国人缘何突然对虎门和广州城发动袭击呢?

究其缘由,乃是1842 年《南京条约》签订之后,英国虽成功攫取了五口通商等诸多权益,

但对清廷落实条约的情况极为不满。

另外,英国妄图进一步拓展其在华南地区的势力范围,

其中尤以逼迫广州开放入城权为重点。

(在此之前,广州民众出于对英人的抵触情绪,曾强烈抵制英人入城)。

还有,对于《南京条约》一些条款的具体解释,中英双方存在较大分歧。

英国单方面认为,条约既允许英国人在通商口岸居住、贸易,便理所当然有权进入广州城。

而清政府却坚持认为,条约仅允许英国人在城外通商,故而对入城问题坚决抵制。

英国人因此恼羞成怒,悍然发动攻城行动。

英军进攻虎门之时,虎门炮台的防御设施尚未得到完全恢复。

另外,清军装备陈旧落后,指挥混乱无序等弊端再次暴露无遗,实在难与英军利炮相抗衡。

仅仅数日,虎门炮台便告陷落,英军舰队顺着珠江一路直抵广州城下,凭借武力,威逼清廷答应其入城要求。

此时的道光帝陷入两难之境。他既羞于再次卑躬屈膝地求和,又着实没有足够的实力进行正面抵抗。

无奈之下,他竟将“御敌”的希望完全寄托于民众的力量,企图以“民力”来为自己“扛雷”,进而转嫁战败的责任。

基于此,道光帝急忙下旨鼓励地方组织团练,宣称“官民同心,共御外侮”,

实际上道光居心叵测,首鼠两端。

倘若民众抗英取得成功,便可彰显“天朝上国”民心可用,为自己挽回些许颜面。

若不幸失败,则可将罪责归咎于“民力不足”或是“地方官调度不力”。

翻看历史我们发现,官府对于民众武装既想加以利用,内心却又充满猜忌,

始终拒绝为其提供正规的军械装备以及统一的指挥调度。

一边是手持简陋的刀枪棍棒,一边是长枪短炮的轰击,民众的零星抵抗瞬间被瓦解。

道光帝见状,再次选择屈服,与英方签订了《广州和约》,不仅默许了英人的入城权,还不得不赔偿军费。

这场所谓“反击”的失败,本质上正是清廷腐朽统治的真实写照。

统治者既缺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也毫无动员民众的真诚意愿,

仅仅把百姓当作维护自身统治的工具,而非共同抵御外敌的可靠力量。

事实上,清廷利用民众对抗洋人的事情,早在 1841 年 5 月便已发生,这便是着名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当时,英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肆意烧杀抢掠,村民韦绍光之妻李喜遭到英军调戏,

这一暴行彻底激怒了当地民众,成为三元里抗英斗争的直接导火索。

5 月 29 日,三元里附近 103 乡的数千名群众,手持锄头、铁锹、木棍、刀矛等简陋武器,毅然向英军占据的四方炮台发起进攻。

5 月 30 日清晨,三元里及各乡群众约 5000 人,将四方炮台层层包围。

英军司令卧乌古见势不妙,急忙率领英军出击。

群众按照预先制定的计划,且战且退,巧妙地将敌人诱至牛栏冈附近。

当英军完全进入包围圈后,埋伏在周围的群众瞬间发起猛攻,打得英军措手不及,狼狈不堪。

5 月 31 日,番禺、南海、花县等县 400 余乡的群众数万人闻讯赶来支援,将四方炮台围得水泄不通。

英军无奈之下,派出翻译混出重围,向广州知府余保纯求救。

余保纯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全然不顾百姓死活,采用威胁、欺骗等卑劣手段,强迫解散了抗英队伍,英军这才得以解围。

由此可见,这些朝廷官员为求自保,对洋人摇尾乞怜,对国人却凶狠残暴。

每当外来势力侵略中国,朝廷里的皇帝和官员便想起利用老百姓。

而一旦洋人退去,朝廷又对贫苦百姓严加防范,正如网友所形容的那般:

“用的时候和颜悦色,用过之后严加防范,这便是道光年间朝廷与百姓的真实关系。”

在三元里民众抗英之初,官府对民众的抗英行动尚持观望态度,甚至还在暗中予以支持。

然而,当民众力量所展现出的强大凝聚力逐渐凸显时,官府内心的恐惧便彻底压倒了“借民抗敌”的想法。

他们生怕民众力量壮大后,局面难以控制。道光皇帝就在这种平衡中,小心试探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华工血泪之路】:随着英国、美国、法国与大清签订不平等条约以来,他们发现大清人口众多,

这些列强萌生了倒卖人口去他们殖民地打工的念头,美其名曰:劳务输出。

彼时,古巴是西班牙的殖民地,此时的古巴蔗糖产业却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急需大量劳动力维持产业运转。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班牙国王看到清政府**无能,对外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内横征暴敛,致使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加之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大量农民失去土地,生活难以为继。

西方列强看准了这一机会,为满足古巴等地种植园和矿山对劳动力的需求,

开始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是广东、福建等地,通过各种欺骗手段招募华工。

西方殖民者及其代理人,他们在沿海地区设立“猪仔馆”,

以“高薪工作”“美好新生活”为诱饵,欺骗华工签订契约。

这些契约往往是不平等的卖身契,华工一旦签字,就如同陷入了黑暗的深渊。

许多华工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强行掳掠到船上,与家人分离,踏上了前往古巴的不归路。

华工们前往古巴的旅途,堪称是在地狱游走,他们被关在狭小、阴暗、潮湿的船舱内,空间极为拥挤,空气污浊不堪,缺乏基本的食物和饮水供应。

疾病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迅速传播,许多华工在途中就因疾病、饥饿、虐待而死亡。

据统计,在运输途中,华工的死亡率高达15% - 30% 。即便侥幸抵达古巴,等待他们的也并非当初承诺的美好生活,而是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到达古巴后,华工们被分配到种植园、矿山等地方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

他们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4至16小时,劳动强度极大,却只能得到微薄的报酬和极差的生活待遇。

居住条件简陋不堪,吃不饱饭,还经常遭受监工的打骂和虐待。

华工们的人身自由被严格限制,如同奴隶一般,契约期限通常长达8年到10年甚至更久。

在契约期内,他们几乎没有任何权利,一旦试图反抗或逃跑,就会遭受严厉的惩罚,甚至被处死。

华工们在古巴的悲惨遭遇,引起各界的同情,

随着真相曝光,国际舆论对华工问题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同时,清政府迫于压力,开始与古巴方面进行交涉。

1874年,中古巴两国签订了《古巴华工条款》,该条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华工的待遇,

但由于古巴种植园主等既得利益集团的抵制,实际执行效果有限。

尽管面临重重困难,华工们从未放弃抗争。他们通过怠工、逃跑等方式表达对压迫的不满,

在长期的艰苦劳作和残酷压迫下,许多华工过早地结束了生命,但也有部分人顽强地生存下来,在古巴落地生根。

总而言之,道光治下的老百姓生活相当不易,在国内,受剥削欺压,出国打工,是从虎穴掉进狼窝。

这正是皇帝无能,百姓受罪的真实写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