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清宫秘史十二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43章 贪玩的同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就在安庆失守后,咸丰挂了了。

咸丰与洪秀全斗了一辈子,至死都没看到太平天国的灭亡,心塞啊!

咸丰十一年(1861 年)八月,年仅六岁的载淳,毫无悬念坐上了龙椅。

咸丰一生到处留情,子嗣却凋零,载淳好比是千顷地里一棵苗。

他成了清朝入关后的第八位皇帝,年号“同治”。

两宫太后望着这棵独苗苗。可谓捧在手上怕摔,含在嘴里怕化,疼爱的不要不要的。

在这种娇惯下,同治养成了任性胡为的性子,可苦了那些教授他的老师们。

同治对读书提不起兴趣,好像与书有仇,一看书,瞌睡虫就找上了门。

“圣上,注意坐直,要有君王样子。”

老师好言相劝。

同治皇帝不高兴,烦老师打扰了他的美梦。“你特么不想干了就滚,别烦我!”

老师挨顿骂,忍气吞声离去,因此老师换了一茬又一茬。

这些老臣们个个学识渊博、阅历丰富,却对同治的厌学毫无办法。

“……”

同治六年初冬,南书房内,炭火烧得旺盛。

总师傅徐桐,正抑扬顿挫为同治讲解“贞观之治”的典故。

“唐太宗李世民是千古明君……”

老师讲台上讲,十二岁的载淳,斜靠在铺着明黄色软垫的椅子上,手中转动着玉笔,目光却已飘向了窗外。

廊下的梧桐叶,被风肆意卷起,在空中打着旋儿,恰似昨日载澄教他玩的“陀螺”。

载澄是恭亲王奕欣的大儿子。

“陛下,唐太宗虚心纳谏,方开创盛世……”

徐桐的声音洪亮,然而载淳却听着像听催眠曲,昏昏欲睡。

“噫!有了。”

同治脸上浮现出捉弄人的笑容。

他趁徐桐讲解的间隙,悄悄从桌案下方抽屉摸出一个小玩意儿。

那是一个精心雕琢的玉石小老鼠,尾巴由一根细细的铜丝制成,只要手指轻轻拨动,便能让它“跑”起来。

待徐桐转身在黑板上书写板书之时,载淳偷偷将铜鼠顺着桌沿轻轻推了出去,

那铜鼠不偏不倚,正好停在了老师的朝服下摆旁。

徐桐写完转身,眼角余光忽然瞥见一个“活物”,吓得他不禁后退半步,

手中的戒尺“当啷”一声掉落在地,惊叫道:“这……这是何物?”

载淳强忍着笑意,佯装一本正经地说道:“师傅莫怕,兴许是御花园的松鼠不小心跑进来了。您瞧,它这还会动呢。”

说着,他用脚尖轻轻碰了碰铜鼠的尾巴,那“老鼠”竟真的往前“窜”了一下,吓得徐桐老先生险些摔倒。

徐桐定了定神,仔细一看,才发现是个物件,顿时气得吹胡子瞪眼,怒声说道:

“陛下!读书之时,怎能摆弄这些奇巧玩意儿?”

载淳却满不在乎地将铜鼠揣进袖中,转而指着案上的奏章,一脸天真地反问:

“师傅,这奏折上的字比蚂蚁还小,难道唐太宗看的也是这般费劲的东西吗?”

还没等徐桐回答,他手中的朱笔,在奏章的空白处画了一只歪歪扭扭的小狗,

还特意给小狗添了个小辫儿,笑嘻嘻地说道:“这画的是载澄,昨日他蹴鞠输了,就像这小狗一样耷拉着尾巴。”

徐桐气得脸色煞白,正要开口严厉训斥,载淳却突然捂着肚子,大声叫嚷起来:“哎呀,肚子疼得厉害!”

说着便要起身,却又故意装作不小心撞翻了砚台,墨汁飞溅,溅了徐桐一身。

“师傅恕罪呀,”他一边做着鬼脸,一边被太监“搀扶”着往外走,

“我去御花园透透气,回来再听师傅讲唐太宗是如何管教那些调皮的臣子。”

徐桐无奈地擦拭着身上的墨汁,望着载淳离去的方向,不住地摇头叹气。

此时,窗外已传来载淳与伴读们的笑闹声。

他低头看着那本被画了小狗的奏章,满心无奈——

这年仅十二岁的少年天子,心思全然不在学习上,日后,又该如何治理这偌大的江山呢……

“……”

当老师向两位太后告状时,两宫太后却护短:“圣上年纪尚小,再过两年就懂事了。孩子们天**玩,这是正常的事,

要是不爱玩,那才真有问题呢。随他去吧。”

两宫太后如此娇惯同治,上书房的老师们,便也不再尽心尽力地管教。

oS:同治再过两年便要亲政,老师们也不愿因此得罪皇上,

他们深知,一个皇帝最终会成为什么样,外界的力量很难改变,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此时的慈禧太后,正忙于编织自己的权力网络,根本无暇顾及同治的学业。

而慈安太后生性仁爱宽厚,更不会对同治严加管教。

时光匆匆,两年转瞬即逝,同治年满十四岁。

按照清朝的惯例,皇帝到了十四岁,两宫太后便要将权力归还给皇上,垂帘听政也就随之结束。

然而,慈禧太后贪恋权势,并不愿轻易交出权力。

事实上,同治确实难以胜任处理朝政的重任,他连大臣们上奏的折子都看不懂。

为此,慈禧不得不通知臣子们,折子尽量写得通俗易懂些,别用那些高深晦涩的文字。

即便如此,还是闹了不少笑话。

一日,同治在养心殿召见军机大臣。

他手中紧捏着一份江南巡抚递上来的奏折,眉头紧皱,仿佛拧成了一团乱麻。

原来,他盯着“暂挪盐课”这四个字,琢磨了半天,却怎么也弄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但他又不愿在大臣们面前暴露自己的无知,于是清了清嗓子,故作威严问跪在下方的奕欣:

“六叔,这巡抚说‘盐课’,难道是想让朕,把宫里的盐巴都运到江南去?这岂不是荒谬至极?”

奕欣先是一愣,随即明白过来——皇帝竟把“盐课”(盐业税收),误当成了厨房里的食盐,

心中忍不住想笑,却又赶忙低头强行忍住:

“陛下,盐课指的是各地盐业上缴的赋税,并非食用的盐。

巡抚的意思,是请求暂时挪用这笔税款来修缮河道。”

同治听后,脸上微微一热,却依旧嘴硬:“朕当然知道!不过是考考你们罢了。”

说着,他又翻到奏折末尾,看到“漕运梗阻,恐误京畿粮秣”一句,

便指着“粮秣”二字,扭头问旁边的户部尚书:

“‘粮秣’是什么东西?是新出的点心吗?这江南巡抚倒是会讨好朕,修河就修河,还惦记着让朕尝尝鲜?”

此言一出,就连向来一脸严肃的李鸿藻都险些憋不住笑。

户部尚书赶忙上前解释:“陛下,‘粮秣’指的是粮食和草料,这关乎京城的粮草供应。

巡抚是说河道堵塞,恐怕会耽误粮食的运输。”

同治这才恍然大悟,却依旧强装镇定,将奏折往案上重重一拍:

“知道了!不就是要修河堤的银子,怕粮食运不来嘛!何必绕这么多弯弯绕绕!”

说着便提笔想批个“准”字,然而犹豫半天,却怎么也写不出来,最后只得画了一个歪歪扭扭的圈,

嘴里还嘟囔着:“这些当官的,说话跟猜谜语似的,还不如载澄跟朕说蹴鞠输赢说得明白。”

pS:载澄,乃奕欣的长子。此人绝非正人君子,同治懵懂无知,载澄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来奕欣想让儿子进宫陪伴同治读书,想着两人年龄相仿,二人比着谁学习好,可现实却适得其反。

载澄一进宫,便绞尽脑汁带着同治玩乐,甚至偷偷带着同治出宫逛窑子。

载澄在男女之事上口味独特,他不去妓院嫖娼,却专门勾引寡妇,

与三国时期的曹操在这方面倒是有得一拼。

如此之人,又怎能引导皇上走正道呢?

言归正传,待大臣们退下后,一旁的太监见皇帝对着奏折发呆,忍不住轻声劝道:

“万岁爷要是看不懂,不如请太后过目?”

同治却梗着脖子,倔强地说道:“朕乃堂堂天子,还用得着她?”

可转过身,却又悄悄地把奏折塞给伴读,小声吩咐:

“去,找个明白的人,教教朕这上面究竟写了些什么,可别明天见了大臣,又说错话让人笑话。”

那本被画了圈的奏折,后来被慈禧看到了。

她表面上并未说什么,只是笑着对身边人说道:“这孩子,倒是知道要面子了。”

可转过身,便吩咐人将重要的奏折都先送到她那里过目——她心里清楚得很,这个连“盐课”“粮秣”都分不清的儿子,还离不开她在背后扶持。

慈禧愿意继续掌控权力,同治也确实需要母亲的帮助,于是垂帘听政一事便迟迟未能撤除。

名义上,同治已经到了亲政年龄,可实际上,大权依旧牢牢掌握在两宫太后手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