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这段时间各项试验,我们的战机相当于,以多种形式飞了无数次。”
“已达到首飞评估标准。”
12月6日,周一,锦城飞机设计研究所。
例会。
作为副研究员的宋振宇,在会议上,向总设计师杨威汇报相关数据,说到最后一句话时,整个人的表情,肉眼可见的兴奋激动起来。
有种迫不及待的喜色。
会议室内,周围其他人,同样欣喜溢于言表。
从连图纸都没有,到今天原型机即将首飞,其中不知道攻克了多少困难和瓶颈。
如今终于走到最后关头,怎么可能会不振奋。
丝毫不夸张的讲,很多人做梦都想看到,这架凝聚国内工业力量的新型隐身战斗机,真正登上世界舞台,公开在国际上面亮相。
发挥出应有的威慑力。
这样才不辜负他们所付出的心血。
杨威此刻虽面色平静,拿着那些试验数据资料的手却微微颤抖。
时至今日。
国产新型隐身战斗机歼20,它的缩比模型,在风洞中经历了所有速度和高度的飞行。
它的静力试验机,在实验台上承受了,比真实飞行更严酷的载荷飞行。
航电和飞控系统优化后,在铁鸟台上完成了无数小时的高度仿真模拟飞行,以及无限接近于飞行的滑行试验。
只剩下最终的首飞。
而这是整个研发团队在经过,多年严谨科学以及系统性的地面验证后,必然要迎来的一次成功检验。
念头停留至此。
下秒只见杨威放下手中数据资料,缓缓抬起视线望向在座的研究人员,接着神情无比严肃郑重的作出决定。
“我们终于迎来了这一天。”
“老话说的好,是骡子是马,总要牵出来溜溜,我相信咱们的战机不会让人失望。”
“如果大家都没有意见的话,那就定在下周首飞。”
“把我们的决定告知空军方面,请马指挥过来,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另外对接飞行试验研究院,制定飞行大纲和评估歼20的所有飞行性能和数据。”
讲到这里,杨威并没有停顿的意思。
紧接着又话锋一转,脸上堆出灿烂的笑容,提起贡献极大的徐铭。
“还有。”
“不要忘记把咱们的大数学天才请过来,如果没有他解决隐身涂层设计,和优化最重要的航电飞控系统,歼20可没法这么快首飞。”
几乎是话音落下的瞬间,宋振宇立刻接过话茬。
“请杨总师放心,我亲自去一趟燕京,保证把徐教授给请过来。”
声音铿锵有力。
由于徐铭参与了此项目,大家对其也没少关注,特别是最近成功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事情。
气氛欢快和谐之下,很快便听有人提起。
“咱们这位徐教授,现在放眼国际数学界,可都是炙手可热的人物,听说还要去研究七大世界数学难题呢,没少为咱们国家争光。”
“这样的天才,对咱们国家而言,是越多越好啊。”
“我看他的天赋还是在应用数学上,如果能来咱们研究所参与项目,国产飞机的迭代速度估计还能加快。”
“可惜人家是燕大的。”
……
杨威听完大家的话,虽没有参与讨论,心里面却也不由得活络起来。
对于徐铭解决哥德巴赫猜想,引起数学界地震,这件事他是知晓的,甚至私下里还打去了电话祝贺,但正如刚才那位研究员所讲,这种几乎全方位无死角的天才,若能来锦城飞机设计研究所无疑是件好事。
毕竟所内可不单单只有歼20的项目,还包括布局未来的无人机研发。
以及更先进的下一代六代机。
不过考虑到徐铭的身份并没有对外公布,这件事还需要多研究下。
但随着国产新型隐身战斗机,正式确定首飞时间。
相应的保密级别自然会有所下降。
要知道直到现在,网上都没有任何,关于歼20的相关报道和信息。
无论网友还是海外媒体,都停留在总台节目中,张兆钟面对主持人提问所给出的回答。
即压根没有什么四代机,是假四代机,不过是一种三代机的改进型。
于是想到外界的议论,在会议的最后,杨威笑着主动提起这件事。
“听说阿美瑞肯的国家安全防御部门负责人,有来燕京进行访问的计划,他之前可是说咱们二十年内都不可能拥有第五代机。”
“我看可以主动曝光些歼20的信息,看看各界反应。”
伴随杨威的话音落下,会议室内其他人,听完后顿时觉得眼前一亮。
在国产隐身战斗机的事上,憋屈了那么久,终于到了这个时候是该给出回应。
于是大家纷纷同意出声附和。
“我认为可行。”
“算是在正式首飞前,先给外界一点开胃菜,届时刚好能扩大咱们新型隐身战斗机的影响力。”
“恐怕很多网友,都不敢相信。”
“去年对面停止了对F-22生产线的资金支持,还计划拆除掉此生产线,就是认为咱们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拥有第五代战斗机。”宋振宇想起这件事,跟在大家后面淡笑着补充上一句。
杨威闻言则沉声道:“这会成为他们重大的战略失误。”
接下来又把目光放在宋振宇身上,把主动曝光一些信息的任务交代下去。
“那这件事就交给小宋你吧,你们年轻人,对网络这块比较熟悉。”
“好的杨总师。”宋振宇连忙回答。
心中的情绪波动,瞬间比刚才确定首飞还大。
没办法。
在全网认知还停留在歼10改的时候,发几张国产新型隐身战斗机的图片到网上,单是想想便让人兴奋。
关键这还是所里交代的任务。
直接光明正大。
这场例会差不多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当杨威宣布结束散会之后,大家均脸上挂着笑容起身走出会议室。
尽管下周的首飞才是关键,但经过这么多前期准备。
根本不需要担心。
每个人都有种成竹在胸的自信。
……
与此同时。
早上徐铭和陈璐,两人一起来到燕园,在食堂吃完早饭方暂时分开。
各自去各自的学院。
徐铭自从在镜春园有了办公室,待在理教楼那边的时间可谓直线下降,主要还是这边风景更好更宽敞。
“平展上同调虽然强大,它与复几何的联系,需要通过比较定理来桥接。”
“可惜这个桥接在上同调群层面是点对点的,并非是结构对结构……无法看到霍奇滤波。”
“Motivic上同调被称作终极理论,但其本身难以计算且同样不够精确,想真正完善增强构建新的框架,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
徐铭独自走在前往镜春园的路上,脑海里依旧在思考关于平展上同调的完善。
尽管连续数天的遇挫,对其他数学家而言,是再正常不过的情况,但有着构建多尺度解析筛法珠玉在前,使得徐铭感受到代数几何领域的难度。
只能说不愧是基础数学中的核心领域。
“看来一味的扑在代数几何上,短时间内难有进展。”
很快到达镜春园研究中心所在建筑处,徐铭心中暗自思索着有了决定。
既然眼下面对霍奇猜想遇到瓶颈,那么继续全身心投入照样难有什么进展。
毕竟很多时候,解决某项数学难题,更多是靠灵感。
说不定转到其他学科,凭借灵感湍流词条,就在不同学科思维碰撞下诞生出来新的思路。
特别基本只差临门一脚的物理和信息学科,也该是时候都将其提升到4级。
当然这也不是让他随便找个课题参与。
需要好好计划下。
正想着这点,刚走进一楼大厅,迎面便撞见一位比他大上几岁,戴着副窄边框眼镜的青年男人。
对方对此没有任何犹豫,立刻主动搭话问好。
“徐教授早上好。”
“早上好。”徐铭闻言微笑着点头回应。
话音刚落又询问道:“其他人都到齐了吗,等会来我办公室开个碰头会。”
“好的徐教授。”对方听到很高兴的说。
眼中闪过浓烈的探讨欲。
下秒便匆匆上楼,显然是去通知其他人去了。
徐铭对许逸阳不算陌生,对方从某方面来讲,是属于他的学长。
在燕大数院拿到硕士学位后,选择前往普林斯顿大学读博士学位,前两年毕业便加入了燕京研究中心,目前担任是研究员助理。
因主要擅长的领域,正是基础数学中的核心领域代数几何方向。
当研究中心正式成立霍奇猜想专项课题,拿来人员名单由他挑选时,便选了对方和另外两个人参与进来。
负责对徐铭提出的一些可行方法,进行验证确认。
能够提高效率减少研发周期。
至于所谓的碰头会,则是大家坐在一起,针对某些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这对于许逸阳他们,堪称是很不错的学习机会。
毕竟徐铭最擅长的领域虽并非代数几何,但很多思维和新颖的方法理论,都有着很高的价值和研究意义,甚至含金量不亚于专业的学术讲座。
可以说丝毫不夸张的讲,哪怕海外数学专家,都希望能有同徐铭交流的机会。
许逸阳等人正是明白这一点。
每次有碰头会的机会,都会牢牢抓住,格外的认真。
尽管几人年龄上都比徐铭大不少,但在数学上却是打心底里敬佩。
再讲燕大数院这边。
自从徐铭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且表示暂时没有外出进行交流访问的意向,使得国际上不少高校数学机构,都直接派遣相关人员过来交流学习。
无形中让燕大数院的地位和影响力,又提升了不少。
基本经常能看到新闻报道。
徐铭回到自己办公室,刚接了杯水,便听见外面响起敲门声音。
“请进。”
许逸阳和另外两个人推门进来,手中都拿着笔和推导数学常用的草稿本。
可能因为面对的是偶像,当今数论界权威,几人愣是显得颇为拘谨,身体颇为僵硬的站在那里,甚至比面对田纲院士的时候还要紧张。
徐铭抬眼注意到这幕,心里也是哭笑不得。
主要不管他在数论界取得了怎样成就,但年龄上却也才是二十出头,和刚毕业的大学生没什么太大区别。
肯定不适应老一辈的那种拘束氛围,探讨起来还不能随心所欲。
如今他是课题主导人,倒也不用顾及什么。
“都快坐吧。”
脸上堆出笑容,忙热情招呼大家坐下,随即特意给几人强调了几句。
“大家不用紧张,就当成是研究生小组间交流,有任何想法都可以提出来。”
“共同探讨才能及时查漏补缺。”
“好的徐教授。”许逸阳闻言点点头率先应声。
然后更是带头坐下。
不多时。
待徐铭看到,此刻氛围轻松下来,方根据目前的推导进度展开进行详细交流。
……
转眼将近两个小时过去。
徐铭他们这场碰头会,才算进入尾声,许逸阳几人皆是一副收获满满的样子。
“徐教授。”
“那我们下去就根据这个方向,尽快演算验证。”
“嗯。”徐铭再次点头。
随即目送三人离开,其身影消失在视野中,方垂眼重新把目光停留在桌面草稿纸上。
“想实现霍奇猜想,需在平展上同调体系基础上,创建出一个同时处理拓扑算术和过滤结构的框架。”
自顾自低喃句,下秒提笔继续展开相关推导。
伴随着时间一分一秒流逝,尽管课题进度没有什么明显的进展,但面板上依旧浮现了经验值提示信息。
——
【经过努力学习,你的[数学]水平提升了,获得经验值3点。】
【经过……】
徐铭整个人完全沉浸其中,直到肚子传来饿意,这才停下手上动作。
扭头看了眼时间。
“都已经到中午了吗?”
嘴里念叨句,正要掏出手机,询问陈璐那边有没有忙完约吃饭,却刚巧看到有人打进来电话。
不过在看到上面来电显示的姓名后,脸上表情闪过些许意外之色。
“咦~”
“是梁教授……”
梁占军来自空间技术研究院,当初他参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项目,通过深度学习开发出误差抑制补偿算法。
成功让北斗的定位精度,超过GPS。
在魔都进行实地定位实验的时候,因和梁占军教授有过交流便留了联系方式。
但中间除正常问候外,基本没什么其他的交流。
这时候对方突然打来电话,想着可能是有重要的事情便不再迟疑,连忙按下接通键询问起情况。
半个小时后。
燕大食堂某包间内,徐铭看向梁占军,和其身旁同属空间技术研究院的黄振海教授,主动开口询问具体情况。
刚才在电话里,他只知道梁教授来了燕大。
考虑到刚好正值吃饭时间,便索性约在了这里见面。
“这么久一直忙项目没机会过来,容我先恭喜徐教授在数学界打出名气。”
“连拿两项国际数学奖项。”
“最近连我们院,可都有不少人讨论你。”
梁占军并没有直接表明来意,反而对徐铭在数学界取得的优异成绩,补上了先前缺少的祝贺,整个人心里面多少有些复杂情感。
记得他刚见到徐铭时,便被其在编程算法领域展现的天赋惊住。
以数学本科生的身份,竟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误差抑制补偿算法,尤其还使用了并不怎么成熟的深度学习算法理论。
最终一举让北斗的定位精度,大幅度超过GPS。
得到国际GNSS服务IGS的认可。
连孙稼栋院士,都给出了天才中的天才,这番评价。
可万万没有想到,后面在编程算法领域,再没有听到徐铭有什么新的成果。
反倒是在数学界的名气越来越大。
刚二十出头的年龄,已然和他是一样的教授级别。
且在国际上都代表着权威。
可站在信息领域角度,不免称得上是种遗憾。
“谢谢梁教授。”徐铭闻言公式化礼貌感谢。
类似的称赞,他都已经不知道听到多少,确实很难引起太大的情绪波动。
当饭菜上来后,梁占军也不再卖关子,顿了顿终于讲出自己此次过来的真实目的。
“其实我们俩今天过来,是想请徐教授你帮忙,参与天宫一号自主交会相对导航算法的编写工作,这关系到我们能否掌握交会对接技术。”
“相对导航算法?”
徐铭把梁占军的话听进耳中,顿时便思考起来。
天宫一号他自然不陌生,早在去年春节晚会上,其模型便进行了亮相。
是国内的第一个空间实验室,属于国家迈入航天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二步第二阶段。
而航天器的自主交会对接技术,是载人航天领域必须掌握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核心关键技术,属于空间站建设的基石和运营的保障。
甚至未来载人登月等深空探测任务,都需要掌握这项技术拿到通行证。
正当他念头停留在这里,旁边的黄振海也不再沉默。
主动发言接过话茬进行补充。
“徐教授可能不太清楚情况,国际空间站项目,拒绝我们加入参与。”
“我们要想建造出自己的国产空间站,必须先掌握这项自主交会对接任务,其中相对导航算法至关重要,所以老梁才想到了你这位国内算法上的天才。”
“老黄讲的不错,既然人家不让咱们上车,那咱们就自己造一辆。”梁占军像是因黄振海的话想到什么附和句。
情绪相比刚才有着不小波动。
徐铭对于航天和深空探测是颇为向往的,能对国家的航天事业发展做出贡献,这无疑属于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特别是参与自己擅长的算法开发,说不定还能顺便让信息学科提升到4级。
想清楚这些,顿时便做出了决定,开口答应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