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03集:环保措施推进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U盘还温着,刘好仃把它插进新电脑的接口,屏幕一闪,文件夹自动展开。他没看标题,手指直接点开“Echo_01_Strategy_Plan_v1”,拉到“环保措施”那一栏,鼠标停在“废热回收可行性研究”上,点了右键,选了“转为执行项”。

采购单模板弹出来的时候,小周正端着泡面路过。“这么快就动真格了?”他把面碗放在打印机边上,探头看了一眼,“我还以为至少得再开三次会。”

“会开多了,炉子都凉了。”刘好仃敲下日期,填上项目编号,“咱们不是说好了?从绿的开始。”

财务老张听说要走加急流程,拎着保温杯就冲了过来。“国产炉子报价低,但技术参数像谜语,进口的倒是清清楚楚,可账上一眼望不到头。”他把两张对比表拍在桌上,“你选哪个?”

刘好仃没急着答,而是调出补贴政策清单,一行行核对申报条件。深绿03号、粤节2022-5、大湾区技改专项……他一边勾选,一边在表格里加备注。老张凑近一看,愣了:“你这是要把政策当零件用啊?”

“零件得配得上机器。”刘好仃头也不抬,“咱们不是买最贵的,也不是捡最便宜的,是找‘能报销的’。”

小周噗地笑出声,泡面热气直往上冒。“那咱们这是‘政策套利型环保’?”

“是‘精打细算型活命’。”刘好仃把符合条件的三家厂商标绿,又调出上一章会议里定下的三色评分表,“来,不比嘴,打分。”

五个人围在一台显示器前,给每家供应商贴标签。环保绿分看减排数据,经济金分算五年总成本,蓝分则评估安装期间对工人的影响。有一家虽然便宜,但需要停炉十天,老李直接打了个“蓝-3”:“谁家过年不让吃饭,还非得拆灶台?”

最终中标的是A厂。价格适中,补贴能覆盖七成,唯一备注是那句:“需调整现有熔炼曲线以匹配热回收模块。”

刘好仃盯着这行小字看了两秒,打印了审批单,签下名字。笔尖划过纸面时,他顺手在备注栏补了一句:“请技术组提前介入工艺适配。”

第二天一早,1号熔炉车间门口贴了张新告示:温度控制试点启动,今日起执行新曲线。

陈师傅站在告示前抽完半支烟,把烟头踩灭,没说话,转身进了操作间。刘好仃隔着玻璃看他调参数,手指在旧版曲线上多停了两秒,才缓缓往下压。

半小时后,警报响了。

不是熔炉过热,也不是压力异常,是监控系统弹窗提示:“检测到非常规操作,是否记录变更日志?”

陈师傅一巴掌拍在确认键上,骂了句:“我又不是在改祖宗牌位!”

刘好仃听见动静,换上工装就往车间走。他没进控制台,而是站到出料口,盯着每一块流出来的玻璃板,拿尺子量厚度,用测温枪扫表面温度,记在随身带的小本子上。

夜班开始前,他把数据摊在陈师傅面前:过去六小时,平均能耗降了4.1%,良品率没变,返工数反而少了两块。

“你盯了一晚上?”陈师傅抬头。

“我信数据,也信你。”刘好仃合上本子,“但数据得你来校准。”

陈师傅沉默片刻,伸手点了点图表上一个波动点:“这里,温度降得太急,玻璃心部还没化透。再平缓点,出料会更稳。”

“记下了。”刘好仃掏出笔,在本子上画了个波浪线,“下次调,咱们一起。”

小周第二天带来了优化后的系统界面。弹窗改成了每班次首次操作提醒,还加了个小按钮:“建议反馈”。点开后,可以直接录音上传,附带当前参数截图。

“这下陈师傅能当‘语音质检员’了。”小周得意地演示。

陈师傅瞥了一眼,哼了声:“等我不用教你们怎么烧玻璃那天,才算真进步。”

系统上线第三天,三地数据监测平台首次跑通24小时完整记录。

刘好仃坐在工位上,盯着屏幕里的三根曲线:深圳能耗降了6.3%,圣保罗因空调升级叠加新监控,出勤率升了2%,青岛则因为模板优化减少了残次品,废料回收量涨了8%。

他正想截图存档,系统突然跳出提示:单位格式不一致,数据已自动转换。

他点开详情,发现是青岛那边的日志时间戳用了12小时制,而深圳用的是24小时。系统后台已经按预设规则自动修正,并在文档里留了条记录:“格式冲突已处理,建议统一标准。”

刘好仃笑了笑,顺手在共享文档里加了个新章节:“三地数据规范1.0”,第一条写着:“时间统一用24小时,免得谁半夜以为是中午。”

圣保罗那边很快回了个笑脸表情,附言:“现在我们知道,你们开会不是在做梦。”

青岛王工则传了个文件夹,里面是他们本地系统导出的日志样本,备注写着:“按新格式整理好了,顺便加了能耗波动预警阈值。”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刘好仃把文件归类进“Echo_01/resource_flow”,刷新页面时,发现小周在群里发了张图:三地控制台并排画面,每块屏幕上都显示着实时能耗数字,底下一行小字——“今天省下的电,够谁家多开一盏灯?”

他正想回复,手机震了一下。是A厂技术员发来的消息:“热回收模块下周二到货,安装团队随行,预计停炉48小时。”

刘好仃回了个“收到”,转头打开排产表。他圈出下周二到周三的时段,又调出夜班排班表,发现这两天正好是老李和陈师傅轮值。

他起身往车间走,半道碰上小周。

“你猜怎么着?”小周举着平板,“我刚算了一下,如果热回收系统全效运行,一年省下的电费,差不多能换三台新空调。”

“那得先让人能喘上气。”刘好仃说。

两人走到1号炉前,陈师傅正带着徒弟检查管道接口。看见刘好仃,他直起腰:“听说要停炉?”

“两天。”刘好仃点头,“装新模块。”

陈师傅没吭声,蹲下身,用手电照了照炉底预埋口。“上次改造是2008年,那时候你还嫌我焊缝太糙。”他抬头,“这次,我亲自盯。”

刘好仃笑了:“那我给你搬个凳子。”

“不用。”陈师傅拍拍手站起来,“站着也行,反正活儿得干。”

小周在旁边嘀咕:“这下可真是‘人机协同’了。”

刘好仃没接话,只是掏出本子,在“环保措施推进”那页写下一行字:“设备会老,人得更老。但只要有人肯蹲下去看接口,炉子就不会凉。”

他合上本子,抬头看熔炉。火焰在深处跳动,稳定,持续,像一条没断流的河。

第二天上午,热回收模块运到厂区门口。

刘好仃和小周一起去验货。箱子打开,银灰色的热交换器静静躺着,表面贴着标签:“出厂测试通过,预设匹配温度曲线已加载。”

小周伸手摸了摸外壳:“还挺凉。”

“还没热起来。”刘好仃说。

安装团队下午两点进场,工具箱一打开,陈师傅就凑过去看扳手型号。“你们用的是德制头?”他拿起一把,“我们这的螺栓是老款,得换批头。”

技术员点头:“带了三套,就怕不配。”

刘好仃站在一旁,看着两拨人蹲在地上比对零件,忽然说:“要不,以后这种事,提前开个‘对接会’?”

“对接会?”小周笑,“你是说,让设备和人先见个面?”

“不然呢?”刘好仃耸耸肩,“机器又不会自己走过来打招呼。”

傍晚六点,第一根管道成功对接。系统自检通过,发出一声轻响:“预备运行,温度预热中。”

刘好仃站在控制台外,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从30度开始,缓慢上升,50、70、90……直到120,系统提示:“热交换模块进入待机状态,等待主炉接入。”

他掏出U盘,插进主机,打开“Echo_01”文件夹,新建文档,标题写上:“热回收系统首日记录”。

刚打完字,屏幕右下角弹出一条消息:圣保罗厂区数据上传成功,今日能耗同比下降5.8%。

他没急着回,而是把文档保存,顺手点开共享权限,勾选了“可编辑”。

小周探头看了一眼:“又让他们改?”

“不是改。”刘好仃说,“是看。”

就在这时,控制台传来提示音:“主炉接入准备就绪,是否启动同步升温?”

陈师傅站在操作台前,手悬在确认键上方,转头看向刘好仃。

刘好仃没动,只说了两个字:“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