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27集:供应商管理优化推进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刘好仃的手机屏幕刚暗下去,手指还搭在电源键上,办公桌对面的小陈已经把一份新文档推了过来。文件名写着“供应商分级标准V2.0”,右上角标着“已根据反馈修订”。

“昨晚发的初稿,今天一早收到六家供应商的回复。”小陈语气轻快,“有三家直接说支持,两家问能不能进绿色名单,还有一家——就是上次总晚两天交货的那家——专门打电话来问,整改期能不能延长半个月,家里老厂长刚做完手术。”

刘好仃点了下头,打开文档逐条看。第三条关于“交货准时率连续三个月达98%以上可升级”的表述,已被改成“连续三个月平均交货偏差不超过48小时”。改动不大,但更贴近实际生产节奏。

“改得不错。”他说,“有些厂子确实卡在运输最后一公里,不是故意拖。咱们定标准,不是为了卡人,是为了让人愿意往前走。”

小陈笑了:“那我这就发正式版,顺便通知今天下午三点的视频会?染料那家说他们全员都在线等。”

“发吧。”刘好仃顺手把手机调成静音,放进抽屉,“让他们知道,咱们是认真的。”

三点整,会议室的投影亮起。对面出现的是染料厂的生产主管、质检负责人和一位头发花白但眼神清亮的老技术员。寒暄没几句,对方就直奔主题。

“我们研究了你们的合作协议。”主管说,“长期采购量我们能接,但有个问题——万一你们哪个月需求突然涨了,我们现有设备顶不住,违约算谁的?”

刘好仃没急着解释,而是转头对小陈说:“把上个月东南亚市场的出货数据调出来,重点标出我们玻璃染色模块的订单增长曲线。”

数据图一出,对方三人凑近了屏幕。

“看到这条斜线了吗?”刘好仃指着,“过去三个月,平均每月增长12%。我们预估接下来半年还会稳中有升。所以不是‘万一’,是‘一定会’。但我们也知道,不能让你们光靠现有设备硬扛。”

他顿了顿:“所以我们准备了一份技术支持计划。如果签年度协议,我们会派两名工程师常驻你们车间三个月,帮你们优化反应釜温控系统,把单批次产能提升至少15%。设备改造费用,我们承担60%。”

会议室里安静了一瞬。

老技术员忽然开口:“你们真愿意帮我们改设备?不怕技术外流?”

“技术是活的。”刘好仃笑着说,“你们越稳,我们越快;我们越快,订单越多。最后多出来的钱,大家一分不少。这不叫外流,叫一起长大。”

对方三人交换了个眼神,主管点点头:“那……我们签。”

合同还没盖章,小陈已经在后台起草第二批洽谈名单了。名单里有两家是原本犹豫不决的,看到染料厂这么爽快,主动发来消息问“什么时候轮到我们谈”。

第二天上午,刘好仃带着小陈去了第三家候选供应商的厂区。这家做玻璃封边条的厂子不大,但车间整洁,工人动作利落。厂长是个五十出头的中年人,说话带着浓重的潮汕口音。

“你们那个分级,我们被划成黄色。”他开门见山,“我不服。我们去年交货延迟一次,是因为台风淹了仓库,不是管理问题。”

刘好仃没反驳,而是问:“如果再有一次极端天气,你们现在有预案吗?”

厂长愣了下:“……还在做。”

“我们理解意外。”刘好仃说,“但客户不理解。他们只知道货没到。所以‘黄色’不是惩罚,是提醒——咱们一起把底子打得更牢。”

他从包里拿出一张纸:“这是我们的‘供应商成长支持清单’。包括仓储防潮改造补贴、物流应急通道推荐、还有免费参加我们每季度组织的技术培训。你们要是愿意,下周就能报名。”

厂长接过纸,看了很久,最后说:“那……能不能把整改期再给一个月?我们想把仓库整个翻新一遍。”

“可以。”刘好仃点头,“但要每周报进度。咱们互相盯着,才能一起跑得远。”

回程车上,小陈翻着记录本:“今天三家,两家明确要升级,一家申请延期整改。按这个节奏,下个月绿色名单能凑够五家。”

“不急。”刘好仃望着窗外飞驰的树影,“种树的人从来不数叶子。”

第三周,供应商分级制度全面上线。第一批八家红色供应商收到整改通知,其中六家开始频繁沟通改进方案,两家态度冷淡,电话不接,邮件回得敷衍。

到了第七天,一家红色供应商突然发来消息:“你们的订单,暂时无法安排生产。”

刘好仃看着屏幕,把消息转给了小陈:“按流程走,发正式函件,给最后十五天整改期。同时,启动替代供应商筛选。”

小陈立刻行动起来。两天后,她带回一份新名单,其中一家新厂引起注意——不仅报价合理,交货周期短,还能提供一种防爆等级更高的封边材料,目前市面上只有两家能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我去看看。”刘好仃说。

那家厂在东莞,规模不大,但实验室设备齐全。负责人是个年轻女工程师,说话干脆:“我们技术是新的,客户少,所以特别珍惜每一个合作机会。你们要是愿意试,第一批货我亲自押车送到深圳。”

刘好仃没当场答应,而是提了个要求:“下周我们有批急单,五天内要货。你能做到,我们就签试用协议。”

“能做到。”她回答得没一点犹豫。

回厂路上,小陈有点担心:“万一她交不出来,咱们生产线可就卡住了。”

“风险是有的。”刘好仃说,“但老供应商躺在名单上不进步,新供应商拼了命想上来。你说,哪个更值得赌一把?”

小陈笑了:“那我回去就排产计划。”

第四周,染料厂的技术改造正式启动,刘好仃派去的工程师当天就发现了温控系统的传感器老化问题,连夜换了新件。第二天,对方发来消息:“今天第一批新批次染料已出,色差检测值比之前稳定37%。”

与此同时,那家东莞的新厂也准时交货。质检报告显示,新材料不仅达标,还在抗冲击测试中超出预期。

只有那家断供的红色供应商,依旧没有动静。

周五下午,刘好仃收到正式函件回执——对方确认无法在期限内完成整改,自愿退出合作名单。

他把文件放进“已处理”文件夹,抬头对小陈说:“通知采购组,从下月起,所有订单向绿色和黄色升级中的供应商倾斜。另外……”

他顿了顿:“把东莞那家新厂的资料调出来,安排一次深度技术交流。我想知道,他们那个防爆材料,能不能做成标准模块。”

小陈应了一声,正要起身,手机响了。是染料厂发来的照片:车间墙上新挂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深圳玻璃厂战略合作伙伴”,底下还贴了两人的合影——是那天工程师到场时拍的。

刘好仃看着照片,嘴角微微扬起。

这时,小陈忽然说:“刘师傅,刚才物流组报了个事——越南那边的前置仓试点,第一批货昨天入仓,今天已经有三个客户下单,最快六小时就完成了配送。”

“反应这么快?”刘好仃挑眉。

“客户说,这是他们用过最快的补货速度。”小陈笑着,“还有人问,是不是我们当地建厂了。”

刘好仃站起身,走到白板前,在“供应商”那一栏写下三个新名字:染料厂、东莞新厂、潮汕封边条厂。然后,他画了一条线,把这三个名字连起来,又延伸向“生产”和“物流”。

“网,开始动了。”他说。

下午四点,阳光斜照进办公室,窗台上那盆绿萝的影子拉得很长。刘好仃刚坐下,手机又震了一下。

是东莞那家新厂的工程师发来的消息:“关于防爆材料的模块化适配,我们做了三个方案,您看哪个更合适?附图在邮件里。”

他点开邮件,第一张图还没看完,小陈推门进来:“越南前置仓的第二轮数据出来了,周转率比预期高22%,阿强说可以开始算建仓的投入回报比了。”

刘好仃点点头,手指还在屏幕上滑动。第三张方案图显示,新材料不仅能嵌入现有产线,还能自动检测密封强度。

他正要回复邮件,手机又响了。

这次是染料厂的老技术员:“我们试了个新配方,能耗降了11%,您看要不要纳入下季度的供应标准?”

刘好仃刚打下“可以,安排测试”几个字,办公室门被轻轻敲了两下。

小陈站在门口,手里拿着打印出来的供应商分级月报:“这个月,红色名单只剩两家了。绿色名单,新增了四家。”

刘好仃抬起头,把手机轻轻放在桌上。

“告诉他们,”他说,“下个月,我们开一场供应商大会。不颁奖,不讲话,就坐在一起,吃顿饭。”

小陈笑着点头,转身要走。

刘好仃忽然又叫住她:“等等。”

他打开抽屉,取出一张新的计划表,翻到“供应商成长计划”那一页,在“技术支持”一栏后面,加了一行小字:定期组织联合技术研讨会。

写完,他合上本子,说:“去吧,把消息发出去。”

小陈走后,他重新点开东莞厂的邮件,放大第三张图。就在他准备标注意见时,手机屏幕一闪,新消息跳了出来。

是那家断供的红色供应商:“如果现在申请重新评估,还来得及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