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32集:转型方案科学制定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刘好仃的手还悬在白板笔上方,会议室里静得能听见空调出风口的轻响。小张那句“销售部说模板用了八年,不能改”,像一块没化开的冰,卡在每个人喉咙口。

他没放下笔,也没说话,只是把笔帽轻轻咬在嘴里,眯眼盯着白板上那行“实施难度评估标准”。三秒钟后,他把笔帽取下来,夹在耳朵上,像是临时多长出一只小耳朵。

“不能改,那就别改。”他说。

众人一愣。

“他们的表格,客户认,那就继续用。咱们不碰它,不动它,连碰都不碰一下。”刘好仃转身,在白板上画了个方框,“但数据要进来,就得穿件‘外衣’——咱们搞个转换程序,让它自动把老格式翻成新系统能懂的话。”

小王眨眨眼:“就像……翻译?”

“对,翻译。”刘好仃笑了,“人家讲粤语,咱们讲普通话,坐一桌吃饭,总得有人当个中间人。现在,咱们就找个人,专门干这个。”

老吴挠头:“可这人……是人吗?还是机器?”

“机器。”刘好仃写下一个词:“数据转换接口”。然后转过身,“咱们不逼销售部换衣服,但得让他们的‘衣服’能被系统看懂。程序一跑,数据自动对齐,谁也不伤面子,活儿照样干。”

小张眼睛亮了:“那是不是意味着,咱们之前卡住的订单协同系统,又能动了?”

“不仅能动,还能跳两下。”刘好仃点头,“而且这法子一通,仓储和物流的数据对接,也能照着来。咱们不强拆墙,咱们搭桥。”

气氛一下子松了。有人低头记笔记,有人掏出手机开始查资料,连一直沉默的IT同事都小声嘀咕:“其实这种转换脚本,市面上有现成的框架……”

“那就查查,”刘好仃顺手把耳朵上的笔帽取下来,放进笔筒,“看看有没有现成的‘翻译官’,能直接上岗。没有,咱们就定制一个。”

会议散得干脆,没人拖沓。大家心里都明白,这块最硬的骨头,被一口一口啃出了缝。

两天后,办公室角落的白板换了一面新内容。刘好仃用红、蓝、绿三种颜色的笔,把之前调研的技术方案重新排了队。

红色是“先放放”,包括那个要升级ERP、配专职运维的生产协同系统;蓝色是“试点走”,比如老吴的定制货架和小王的物流中间件;绿色则只有两个:小张的轻量级订单协同工具,和刚冒出来“数据转换程序”。

“咱们不贪多。”刘好仃站在白板前,手里捏着一支绿笔,“先上三个绿的,搭个最小可用系统。订单进来,自动转码、自动分发、自动提醒仓储备货,物流那边也能实时看到进度。哪怕只跑通这一条线,也是从手动划船,换成了电动小艇。”

小张举手:“那万一转换程序出问题,数据错位了怎么办?”

“测试。”刘好仃说,“先拿过去三个月的老订单跑一遍,看它翻得对不对。错一条,修一天。修到它比人算得还准。”

老吴问:“那仓储那边呢?咱们的货架改造,是不是也得跟着节奏来?”

“当然。”刘好仃在白板上画了个流程图,“订单系统稳了,再推货架升级。货架试点成功,再打通物流数据。一步踩实,再迈下一步。咱们不搞‘一次性大变身’,搞‘渐进式变美’。”

有人笑出声。

“别笑。”刘好仃也笑了,“你们看看健身房那些猛男,哪个是一天吃十顿蛋白粉练出来的?都是今天五个俯卧撑,明天十个,三个月后才敢拍视频。”

会议室又是一阵笑。

可笑声落下后,小王还是皱着眉:“刘师傅,我懂你说的‘慢调理’。可咱们这么一步步来,会不会太慢?别人早就跑出去几条街了?”

这话问到了点子上。

刘好仃没急着答,而是从抽屉里拿出一张纸,铺在桌上。是过去半年客户投诉的汇总表,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发货延迟”“少货”“信息不对”。

他指着其中一条:“上个月杭州客户那两箱玻璃,咱们查了,是销售下单时手填错了编号,生产按错的做,仓库存错位置,最后物流装车漏了。全流程四个环节,全没拦住。”

他抬头:“如果我们上了个超级系统,但没人会用,数据还是乱填,你觉得它能解决问题吗?”

没人说话。

“技术是快车,”他说,“可要是司机不会开车,车再好,也得撞墙。咱们现在要做的,不是抢最快的车,是先学会看红绿灯,系好安全带,再慢慢提速。”

小王点点头,眉头松了。

“所以,”刘好仃拿起绿笔,在白板中央写下:“转型方案——分三步走”。

第一步:上线订单协同系统 数据转换程序,打通销售与生产数据链,三个月内完成测试与试运行。

第二步:在华南一仓试点智能货架,同步优化仓储作业流程,与订单系统联动,半年内完成评估。

第三步:部署物流数据中间件,实现运输过程可视化,与前两步系统对接,一年内形成闭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每一步下面,他还列出了责任部门、时间节点、验收标准。

“这不是命令。”他说,“是咱们一起画的路线图。谁负责哪一段,心里都得有数。”

老吴看着自己的名字出现在第二步的负责人栏,忽然笑了:“我这把老骨头,还能赶上趟?”

“怎么赶不上?”刘好仃拍拍他肩膀,“你比谁都懂仓库,比谁都懂叉车。现在要做的,不是让你变成程序员,是让你带着经验,去教系统怎么干活。”

“那我得好好备课。”老吴嘿嘿笑。

小张也举手:“那咱们要不要先搞个试点客户?用新流程走一单,看看效果?”

“正有此意。”刘好仃点头,“下周有个小批量订单,来自东莞,产品简单,交付时间宽松。就拿它当‘小白鼠’,全流程跑一遍。出了问题,咱们当场修;跑通了,就是第一份成绩单。”

气氛彻底活了。

有人开始讨论试点订单的细节,有人掏出笔记本画流程草图,连一向沉默的IT同事都主动说:“我可以周末加班,先把测试环境搭起来。”

刘好仃站在一旁,看着这群人热火朝天地讨论,没再说话。他只是把白板上的“转型方案”四个字,用绿笔又描了一遍,颜色鲜亮得像春天刚抽出来的嫩芽。

最后一次会议定在周五下午。

方案已经打印成册,每人一份。刘好仃没开场就讲内容,而是先翻出一张旧照片——那是三年前厂里最忙的一天,仓库堆满货,叉车来回穿梭,工人满头大汗地核对单子,地上散落着十几张手写发货单。

“那时候,”他说,“咱们靠人盯人,单对单,错一个,全盘乱。现在呢?咱们要靠系统盯流程,数据对数据,错一个,系统自动报警。”

他放下照片,翻开方案手册第一页。

“我知道有人担心,投这么多钱,花这么多精力,最后会不会打水漂?”他看着每个人,“我也不敢打包票。但我知道,不试,一定没结果;试了,至少有机会。”

“过去咱们改激励方案,有人说‘老员工不会卖力’;改排班制度,有人说‘夜班没人上’;可结果呢?哪一次不是咬牙挺过,最后还往前迈了一步?”

他合上手册,声音不高,但字字清楚:“这次也一样。咱们不靠运气,不靠奇迹,就靠一步步走,一环环扣。只要方向对,不怕路远。”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然后,小张第一个举手:“我支持。”

老吴跟着举手:“我也支持。”

一个接一个,所有人都举起了手。

刘好仃没笑,只是点点头:“好。那咱们就这么定了。”

他拿起笔,在会议记录本上写下:“转型方案通过,即日启动筹备。”

然后抬起头,说:“各部门负责人,回去后第一件事——”

门被敲了两下。

IT同事探头进来,脸色有点紧:“刘师傅,刚收到消息,那几家做数据转换程序的软件公司,有两家愿意来现场演示方案,最快下周二能到。”

刘好仃看了他一眼,转头对会议室里的人说:“机会来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