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七零:赖嫁相亲男小叔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八十九章 国际宣传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短短一周,王大娘她们巡回指导的足迹遍布周边乡镇,不仅传授了技艺,更传递了“粉黛”对品质的执着,点燃了协作点妇女们的信心和归属感。

工坊里,核心绣花部件的生产日夜兼程,总装线上,老工人们严格把关,将核心部件与合格的标准部件完美缝合,一个个承载着清河村匠心和千家万户协作的“粉黛·初”礼盒套装,终于开始稳定地产出。

麟儿发给索菲亚女士和Martin的坦诚邮件也收到了积极回应。

索菲亚在回信中表示理解,并盛赞桃源村面对挑战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智慧,她特别提到了“匠人下乡”这一创举。

Martin则带来了Nordic Cradle方面的反馈:虽然对交期压力表示关切,但对清河村采取的补救措施和透明沟通表示赞赏,同意在确保最终品质的前提下,给予两周的弹性缓冲期。

两周!

这宝贵的喘息时间,让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

沈静文知道,这不仅是时间的宽限,更是国际伙伴对“粉黛”品牌的信任投票。

就在生产逐渐步入正轨,大家稍稍松口气时,一封来自索菲亚女士的加急邮件,再次让沈静文的心提了起来:

“沈,紧急通知!Nordic Cradle对‘粉黛·初’的上市推广极其重视,他们联合了欧洲几家顶尖的环保和生活方式媒体,组成了一支联合采访团!他们将在十天后抵达清河村,进行为期三天的深度采访和拍摄!目的是制作一部关于‘粉黛工坊’从棉田到成品的全产业链纪录片,作为产品上市的重量级宣传!”

“这是前所未有的曝光机会!纪录片将在Nordic Cradle全球门店及合作媒体平台播放!但这也意味着,你们的一切:棉田生态、工坊生产、协作网络、匠人故事......都将暴露在世界上最挑剔的镜头下!请务必做好万全准备!索菲亚。”

国际媒体采访团!

深度纪录片!

消息像一颗炸弹,在刚刚恢复平静的工坊里再次掀起波澜。

兴奋、激动,但更多的是巨大的压力和一丝惶恐。

“拍…拍我们?”

王大娘看着自己粗糙的、带着老茧和针眼的手,有些局促,“我这手…上电视?洋人看了不笑话?”

“还要拍我们干活?那多紧张啊!万一绣错了咋办?”张婶也忧心忡忡。

“棉田里那些瓢虫…草蛉虫…拍得清楚吗?它们会乖乖待着吗?”王老伯担心着他的“卫士”们不给面子。

连一向沉稳的老周都皱紧了眉头:“设备、环境、流程…都得再捋一遍!不能出一点岔子!”

沈静文感受到了大家的紧张。

这不同于之前的认证核查,那是专业领域的审视。

而这次,是面向全球消费者的形象展示!

每一个细节,都可能被放大解读。

“大家别慌!”

沈静文站到工坊中央,声音沉稳有力,“这是天大的好事!是让全世界都看到咱们清河村、看到咱们‘粉黛’的好机会!咱们是什么样,就让他们拍什么样!不用装,也不用怕!”

她开始有条不紊地布置.

真实为本,突出特色:不刻意摆拍,不回避劳动的艰辛和手上的老茧。

重点展示棉田的生态(瓢虫、草蛉虫)、工坊的匠心(绣花、缝纫)、协作网络的活力匠人下乡教学点、以及朵朵的设计灵感。

核心是传递“真实的力量”和“守护的温度”。

环境整治,井然有序:霍宁川负责,组织人手对工坊、棉田(虽然棉花已收,但生态痕迹还在)、协作点进行必要的清洁和整理,确保环境整洁,物料堆放有序。

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体现专业和尊重。

流程梳理,突出亮点:

沈静秋和老周配合,梳理出最能体现“粉黛”核心价值的拍摄点:如王大娘绣瓢虫的特写、张婶缝纫的专注、敦敦整理田野数据、朵朵现场作画、匠人下乡教学场景、以及总装质检的严格流程。

语言桥梁,文化使者:麟儿担任首席翻译和协调员,全程陪同采访团。

不仅要准确翻译,更要解释清河村特有的农谚、习俗和匠人术语背后的文化内涵,让镜头背后的故事被世界理解。

朵朵的“向导”:赋予朵朵一个特别任务,用她的画和童言童语,向记者叔叔阿姨介绍她眼中的“粉黛工坊”。

孩子的视角,往往是最打动人心的。

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

十天后,一支由金发碧眼的记者、扛着沉重设备的摄像师组成的国际采访团,风尘仆仆地抵达了清河村。

领队的是一位干练优雅的女士,来自《ECO Vogue》的资深编辑艾米丽。

镜头,这远方的眼睛,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全方位地对准了这个东方的小村落和它孕育的品牌。

镜头首先捕捉了棉田。

虽然棉株已枯黄,但王老伯指着叶间依旧活跃的瓢虫和草蛉虫卵,用朴实的语言讲述着“以虫治虫”的故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镜头推近,一只瓢虫正在叶脉上巡弋,画面充满生机。

镜头移向工坊。

织布机的轰鸣声中,半自动织机在“呼吸”模式下织出带着天然肌理的棉布;缝纫区,王大娘戴着老花镜,银针在绣绷上翻飞,一只栩栩如生的瓢虫在她指尖诞生;张婶则演示着“粉黛”涂层工艺,均匀的喷涂,细致的阴干控制。

艾米丽对草木灰浆液表现出浓厚兴趣,特意拍摄了筛分和配浆的过程。

镜头追踪到匠人下乡的点。

在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王大娘正手把手教一位年轻的媳妇缝制口水巾包边。

阳光透过树荫洒下,一老一少,头挨着头,手指相触,王大娘轻声的指点,媳妇专注的眼神,构成了一幅无比温馨动人的画面。

艾米丽示意摄像师给了这个画面长时间的特写,她的眼中充满了感动。

镜头也没有错过朵朵。

她坐在自己的小画桌前,用彩笔描绘着“小瓢虫守护棉田”的故事。

当艾米丽问她为什么喜欢画这些时,朵朵抬起头,用麟儿翻译的英语,奶声奶气却无比认真地说:“因为小瓢虫是卫士!它们保护棉花,棉花做软软的布,包着小宝宝,宝宝就不怕冷,不怕虫虫咬!就像姥姥抱着我!”

纯真的话语,让在场的记者们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镜头还记录了总装线上严格的质检环节,记录了敦敦在数据台前一丝不苟的样子,记录了麟儿流利地与记者沟通的身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