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诗英看着孙子开心的样子,脸上始终带着笑。她在一个卖剪纸的摊前停下,仔细挑选着。
“书禾,你看这个‘福’字剪得多好。”她拿起一张剪纸。
黎书禾凑过去看,果然做工精致:“妈喜欢就买下来。”
“给你买的,”曾诗英把剪纸塞到她手里,“贴在家里,保佑你们平平安安。”
黎书禾握着那张剪纸,心里暖暖的。这些看似迷信的习俗,其实都寄托着长辈对晚辈最朴素的祝福。
在庙会上,他们看了舞龙舞狮,听了地方戏,吃了各种小吃。宋曦玩得满头大汗,小脸红扑扑的。黎书禾拿出手机,记录下这温馨的时刻。
回家的路上,宋曦在父亲怀里睡着了。黎书禾和婆婆并肩走着,手里拿着在庙会上买的各种小玩意儿。
“书禾啊,”曾诗英忽然说,“妈过两天就该回去了。”
黎书禾心里一紧:“妈,再多住几天吧。”
“不了,你们也该回归正常生活了。”曾诗英拍拍她的手,“看到你们过得这么好,妈就放心了。”
黎书禾鼻子一酸。这些天和婆婆朝夕相处,她已经习惯了有婆婆在的日子。
“以后常来住,”她轻声说,“这里永远是您的家。”
曾诗英笑了,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好,妈常来。”
正月十五,元宵节。清晨的薄雾还没散尽,曾诗英已经在厨房里忙碌了。糯米粉的香气混合着芝麻馅的甜香,飘满了整个屋子。
黎书禾走进厨房时,看见婆婆正熟练地包着汤圆。一个个圆滚滚的汤圆在她手中成型,整齐地排在案板上。
“妈,我来帮您。”黎书禾洗了手,挽起袖子。
曾诗英递给她一小团糯米粉:“馅料在这里,少放点糖,祈年不爱吃太甜。”
黎书禾学着婆婆的样子,小心地包着汤圆。起初总是包不圆,要么露馅,要么形状奇怪。曾诗英也不恼,手把手地教她。
“手心要空,这样搓出来的汤圆才圆。”曾诗英示范着,“对,就是这样,慢慢来。”
宋曦被香味吸引,揉着眼睛走进厨房:“奶奶,妈妈,你们在做什么好吃的?”
“在做汤圆,”曾诗英把孙子抱到凳子上,“曦儿要不要也学学?”
“要!”宋曦兴奋地伸出小手。
于是,祖孙三代一起在厨房里包汤圆。宋曦包的汤圆奇形怪状,有的像小兔子,有的像小熊,逗得大家直笑。
“我们曦儿包得最有创意。”曾诗英笑着夸奖。
黎书禾看着婆婆耐心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她想起自己小时候,母亲也是这样教她包汤圆。时光流转,如今轮到她教自己的孩子了。
中午,汤圆下锅。白白胖胖的汤圆在沸水里翻滚,像一颗颗珍珠。曾诗英细心地捞起汤圆,分装在碗里。
“第一碗给灶王爷。”她盛出一碗,恭恭敬敬地放在灶台上。
宋曦好奇地问:“奶奶,为什么要把汤圆给灶王爷?”
“让灶王爷甜甜嘴,”曾诗英摸摸孙子的头,“保佑咱们家新的一年甜甜美美。”
黎书禾虽然不太懂这些习俗,但看着婆婆虔诚的样子,也认真地跟着做。她发现,这些古老的仪式,让平凡的生活多了几分庄重和诗意。
午饭后,曾诗英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红纸和剪刀。
“来,奶奶教你们做灯笼。”
宋曦立刻来了精神,围在奶奶身边。曾诗英的手很巧,一张普通的红纸在她手中几下就变成了一盏漂亮的灯笼。
“奶奶好厉害!”宋曦拍手称赞。
黎书禾也试着做了一个,虽然不如婆婆做的精致,但点上蜡烛后,也别有一番味道。
“妈妈做的灯笼真好看!”宋曦举着灯笼在屋里跑来跑去。
傍晚,宋祈年回来了,手里提着一盒精致的宫灯。
“爸!”宋曦扑过去,“你看我和奶奶妈妈做的灯笼!”
宋祈年仔细看了看儿子举着的灯笼,点点头:“很好。”
他把宫灯递给母亲:“妈,给您买的。”
曾诗英接过宫灯,眼里闪着惊喜的光:“你这孩子,买这个做什么,多浪费钱。”
话虽这么说,但她脸上的笑意却藏不住。
夜幕降临,一家人提着灯笼来到院子里。宋曦兴奋地跑在前面,手里的灯笼晃来晃去,在夜色中划出一道温暖的光弧。
“慢点跑,小心摔着。”黎书禾在后面叮嘱。
曾诗英和宋祈年并肩走着,宫灯柔和的光映在他们脸上。
“记得你小时候,”曾诗英轻声对儿子说,“最喜欢元宵节了,非要提着灯笼满大院跑。”
宋祈年沉默片刻,才说:“记得。”
黎书禾走在后面,看着前面三个人的背影,心里涌起一股暖流。这样的夜晚,这样的团圆,就是幸福最真实的模样。
邻居家也陆续亮起了灯笼,点点灯火在夜色中闪烁,像落入凡间的星星。宋曦和几个小朋友凑在一起,比较谁的灯笼更好看。
“我奶奶做的灯笼最好看!”宋曦骄傲地宣布。
一个小女孩不服气:“我妈妈买的灯笼才好看,还会唱歌呢!”
眼看两个孩子要吵起来,黎书禾赶紧上前:“每个灯笼都有自己的特点,都很好看。”
她蹲下身,对孩子们说:“你们知道为什么元宵节要提灯笼吗?”
孩子们都摇头。
“古时候啊,人们提灯笼是为了驱逐黑暗,迎接光明。”黎书禾柔声解释,“所以不管什么样的灯笼,只要能带来光明,就是好灯笼。”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开心地玩到一起去了。
曾诗英在一旁听着,赞许地对黎书禾点点头。
玩累了,一家人回到屋里。曾诗英端出煮好的汤圆,每个碗里都盛了六个。
“六六大顺,”她说,“每人都要吃完。”
宋曦看着碗里圆滚滚的汤圆,突然说:“奶奶,我想把汤圆送给月亮婆婆吃。”
大家都笑了。宋祈年摸摸儿子的头:“月亮婆婆已经吃饱了。”
吃完汤圆,宋曦趴在窗台上看月亮。今天的月亮特别圆,像一个大玉盘挂在空中。
“奶奶,月亮上真的有嫦娥吗?”他问。
“有啊,”曾诗英把孙子搂在怀里,“还有玉兔,在月亮上捣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