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清晨的阳光,透过百叶窗的缝隙,在办公室地板上切割出明暗交错的线条。
叶辰端坐在办公桌前,面前摊开着高新区筹备工作组提交的《国家级高新区申报可行性初步分析报告(内部讨论稿)》。
纸张上密密麻麻的数据、图表和论证文字,沉甸甸地压在他的手上,也压在他的心头。
这份报告,如同一位冷静乃至严苛的医师,对照海市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体检”。
优势并非没有:照海作为老牌工业城市,产业工人基础扎实,配套能力较强;地理位置毗邻省城,交通枢纽地位正在提升;尤其是近期国企改革释放的活力与营造的“敢闯敢试”氛围,是一笔无形的财富。
但短板也同样刺眼。
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仅处于省内中游,缺乏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领军型科技企业,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高端创新平台几乎是空白。
人才储备方面,普通劳动力充足,但高层次创新型、技能型人才流失严重,引进困难。
现有的市级高新区产业层次不高,多以劳动密集型加工为主,与“高新”二字名不副实。
叶辰合上报告,身体微微后仰,靠在椅背上,闭上了眼睛。
他知道前路艰难,却没想到现实的基石如此薄弱。
这份报告,像一盆冷水,将他因宏大构想而生的些许热度,浇得清醒无比。
“不能好高骛远,必须脚踏实地。”他喃喃自语。宏大的目标需要坚实的台阶,一步跨上天际,只会摔得更惨。
下午,一号会议室。高新区筹备工作组扩大会议在此召开。
与会者除了核心部门负责人,还增加了统计局、人社局、教育局的负责同志,气氛比上次提出构想时,多了几分凝重。
叶辰没有回避问题,他直接将初步分析报告中的核心短板,尤其是研发投入、高新企业数量、创新平台和人才储备这几项关键指标的差距,摆在了桌面上。
“同志们,”他的目光扫过全场,声音沉稳有力,“这份报告,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国家级高新区,不是空中楼阁,需要硬碰硬的指标来说话。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空谈构想,而是如何尽快把这些短板补上来,把我们的基础打牢。”
他顿了顿,开始部署具体任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
“发改委、科技局,牵头制定《照海市研发投入提升专项行动方案》。”
“一要摸清底数,搞清楚我们的研发投入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哪些企业是主力;”
“二要研究政策,如何通过加计扣除、后补助、设立引导基金等方式,激励企业尤其是规上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三要设定明确、可考核的年度增长目标。这件事,要有硬措施,见真效果。”
“科技局、工信局,负责《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引进计划》。”
“对内,要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对符合条件的种子企业进行精准辅导和政策支持;”
“对外,要瞄准符合我们初步产业定位(如高端装备、新材料)的域外高新技术企业,制定有吸引力的招商政策,力争每年引进和培育的数量有显着突破。”
“科技局、教育局,联合驻照高校,启动《高端创新平台共建方案》研究。我们可以采取‘市校共建’、‘企校联合’等多种模式,争取在两年内,新建2-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中心。这是提升我们创新能级的硬招牌。”
“人社局、教育局,拿出《高层次人才引进与服务体系优化方案》。要突破现有的人才政策框架,在安家费、子女教育、配偶安置、科研启动经费等方面,拿出真正有竞争力的‘政策包’。同时,要注重本土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营造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
每一项任务,他都指定了牵头部门和配合单位,并要求在一周内拿出细化的工作方案和时间表。
“同志们,”叶辰最后总结,语气凝重,“申报国家级高新区,是一场持久战,也是一场攻坚战。我们现在做的这些工作,就是在为我们冲锋陷阵修筑工事、囤积弹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希望大家拿出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努力,把这块基石,一寸一寸地夯实!”
会议结束后,叶辰留下了发改委主任和科技局局长。
“这份初步分析报告,还有空间布局的研究,要同步深化。”叶辰指示道,“特别是预选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提出的几个备选方案,要尽快进行更详细的比较分析,组织专家论证。我们要在下次市政府常务会议上,看到一个更成熟、更具操作性的前期工作总体方案。”
“是,叶市长。”两人齐声应道。
忙碌的间隙,叶辰端起已经微凉的茶水喝了一口,目光再次落在地图上那片绿色的区域。
那里依旧空旷,但他仿佛已经看到了厂房林立、人才汇聚的雏形。
他知道,从现在开始,每一份文件的起草,每一次会议的讨论,每一个政策的出台,都是在为那片未来的热土,添上一砖一瓦。
蓝图已然绘就,接下来,便是愚公移山般的坚持与耕耘。而他,就是那个最重要的执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