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之警途重启,我要纵横官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49章 定策与聚力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叶辰站在演示屏前,会议室里坐着市委书记顾同、市长成汉雯,以及几位相关的核心常委。

这是一次小范围的高新区战略方向专题汇报会,气氛比常委会更加凝重。

“顾书记,成市长,各位领导,”叶辰的声音沉稳有力,身后的PPT展示着精心准备的图表和数据,“基于前期深入调研和反复论证,我们认为,照海申报国家级高新区,必须走一条差异化竞争的道路。”

他详细阐述了“内生性创新”与“传统产业高新化”的核心构想,将聚焦“智造赋能”、“硬科技”和“专精特新”的细分领域规划清晰地呈现出来。

“与临港等依靠区位优势、发展外向型高新产业的地区不同,我们照海的最大依仗,是几十年积累的制造业底蕴、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以及正在改革中焕发活力的国有企业。”

“我们的高新区,不应该仅仅是招商引资的‘政策洼地’,更应该成为激活内生动力、培育‘隐形冠军’的‘创新雨林’。”

他列举了初步对接的本地高校科研资源、正在转型的国企案例,以及与国家“制造强国”、“产业链自主可控”战略的高度契合点。

汇报完毕,叶辰稍稍停顿,给领导们消化的时间。

成汉雯首先开口,语气中带着明显的支持:“叶辰同志这个思路,我认为非常精准!避免了与临港等地的正面竞争,充分发挥了我们自身的比较优势,也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如果这条路能走通,照海的产业转型升级将迎来质的飞跃。”

众人的目光聚焦到顾同身上。顾同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沉吟片刻,缓缓道:“思路确实新颖,也很有见地。但是……”

他话锋一转,目光锐利地看向叶辰,“这条路,前无古人,挑战极大。如何说服那些习惯了传统路径的国企负责人?如何吸引到真正顶尖的‘硬科技’人才?如何在省里的评审中,让专家们认可我们这套‘内向型’创新模式的价值?这些问题,你们有具体的应对方案吗?”

叶辰对此早有准备,他从容不迫地逐一回答,从政策引导、标杆企业培育、人才政策升级到与省里沟通的策略,思路清晰,措施具体。

顾同听着,脸上的凝重渐渐化开,最终点了点头:“看来你们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这个战略方向,我原则同意。这很可能就是我们照海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唯一机会。”

他看向成汉雯和其他常委,“政府这边要全力支持,资源调配、政策协调,要敢于向这个方向倾斜。市委也会为你们保驾护航。”

他最后强调:“这件事,就此定调。下次常委会,将其正式确立为我市未来发展的‘一号工程’,凝聚全市共识,形成合力!”

会议结束,叶辰感到肩上的担子轻了一分,却又重了十分。

轻的是战略获得了最高层的认可,重的是接下来无比艰巨的落实任务。

走出会议室,成汉雯与叶辰并肩而行,低声道:“叶辰,战略是定了,但真正的硬仗才刚刚开始。顾书记提到的那些问题,个个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我明白,市长。”叶辰目光坚定,“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

战略虽获支持,但执行层面立刻遇到了巨大的阻力,仿佛一脚踩进了深水区,暗礁丛生。

叶辰亲自带队赴几家大型国企调研,宣讲高新区战略,希望它们成为“智造赋能”的先锋和标杆。

在一家重型机械厂的会议室里,头发花白的厂长面带难色:“叶市长,不是我们不支持。只是这智能化改造,投入动辄数千万上亿,万一效果不达预期,我们这万把工人的饭碗怎么办?责任谁来担?”话语间充满了现实的顾虑和路径依赖。

在另一家纺织厂,虽然“一纺厂”改制成功,但新任的年轻总经理也对接入工业互联网平台心存疑虑:“我们现在的生产线效率已经提升不少,新的系统是否真的能带来匹配投入的效益?而且,技术人才我们也缺啊。”

利益藩篱厚重,转型惰性不小。

与此同时,人社局汇报的人才引进工作也遭遇瓶颈。照出优厚于自身财政实力的人才政策,在面向顶尖的“硬科技”人才时,依然缺乏竞争力。

一位意向引入的海外芯片材料专家直言不讳:“叶市长,我很欣赏照海的战略定位。但说实话,这里的生活配套、子女教育环境,与一线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不小。光靠政策,很难留下顶尖人才。”

人才困境凸显,城市能级是硬伤。

而在筹备申报材料的关键阶段,科技局沮丧地发现,对照国家评审标准,照海在“企业研发投入占比”、“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核心硬指标上,差距依然明显。时间紧迫,数据短板不是一朝一夕能补齐的。

面对重重阻碍,叶辰没有退缩。他在重机厂的会议室里,与厂领导班子算了整整一下午的细账,分析不改制的长期风险和改造后的潜在效益,并当场协调金融机构探讨定制化融资方案,减轻企业当期压力。他给政策,也给方法,更给信心。

对于人才问题,他指示人社局,不能只靠“撒钱”,要打造“量身定做”的服务包,在专家公寓、配偶工作、子女入学等“关键小事”上做到极致,并启动与本地高校联合定向培养计划,着眼于长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