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诸天万界之大拯救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1章 二专发行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第21章二专发行

(人生无常啊,若塔竟然车祸死了,太突然了,才刚刚结婚,可惜,愿天堂没有爆胎)

北展剧场。

“老崔,今天晚上还有卡子?”

顺着人流走进‘不插电’演唱现场,望着人头攒动的歌迷,刘元扫了一眼舞台。

“啊,说是来。”

崔建瞅了一眼周围的人群,今天来的人,可真不少。

北展剧场全名燕京展览馆剧场,隶属于北展馆,始建于1954年,最初是一个露天剧场。

59年改建,北展剧场成了室内剧场,能够容纳2700多人。

跟动辄上万人的体育馆,几万人的体育场,2700 的北展剧场是一个‘很小’的场子。

但。

这里仍然是很多歌手‘梦寐以求’的表演舞台。

当然。

前提是个人演唱会,不是那种几个人、十几人一起表演的拼盘演唱会。

如果按照后世,或者港台地区的标准,内地乐坛没有几个人有资格办一场个人演唱会。

毕竟,大多数内地歌手,别说是脍炙人口的歌曲,便是专辑都没几张。

一首歌曲打天下是当下大多数内地当红歌手的常态。

有了一款流行的热歌,那就是知名歌手。

没有专辑?

没关系!

那不重要。

演唱会?

也不重要。

与其办一场费心费力的演唱会,不如多接几场商演。

此时,内地市场极度缺乏作品,用后世的话,这是一片蓝海,没有经历过唱片市场‘毒打’的内地歌手们,不少人都有点急功近利。

缺乏对职业生涯的长远规划。

反正随便唱唱就火了,早点发专辑,晚点发专辑有什么关系?

而这也是很多‘94新生代’慢慢查无此人的缘由之一。

“咦?”

“怎么了?”

听到刘元的惊讶声,崔建开口道。

“那边。”

刘元伸手一指:“郑均也在,还有张伟宁、许威、田振,他们都来了。”

顺着刘元的指引,崔建看到了这几个人。

不过。

郑均正在跟红星生产社打解约官司,他们并没有站在一块,退一步而言,即使郑均现在仍是红星的人,他们多半还不会站一起。

关于红星内部的一些事,崔建听过。

郑均的人缘不是特别好。

丫的太装逼。

不合群。

而且,许威和郑均的音乐理念也不一样,前者喜欢垃圾摇滚,后者更喜欢流行。

枪花乐队是郑均的偶像。

《**裸》里面可以看到很多枪花乐队的元素。

“不止呢。”

说话间,崔建的视线正好撞上入场的窦威,他身边还有一个戴着帽子的女人。

看样子应该是王霏。

此时的王霏在内地还没有太大的名气,她更多是活跃在港台地区,所以,现场的不少人并不认识她。

窦威正好与之相反。

现场的很多乐迷都认识他,不过,如果去了港台,认识王霏的人,远远要多于窦威。

王霏在港台地区的知名度如果换算,肯定比窦威的名气更大。

他们在一块,也不存在谁蹭谁的名气,纯属是看对眼了,这种情况在滚圈特别常见。

上一秒看对眼,下一秒就能去开房。

更狂野一点的都不用开房。

接着,崔建又看到很多老面孔,什么讴歌、张友待、张园、面孔乐队、呼吸等等摇滚圈的人都来了。

首届‘不插电’演唱会的噱头很吸引人。

其实,很多人也接到了邀请,但大部分人都拒绝了。

越是懂行的人,越知道‘不插电’演唱会的难度,关键这活动也没什么钱。

如果音响太烂,出了洋相不是亏大了。

面子没了,里子也丢的一干二净,是以,汉唐文化干脆改变思路,不邀请‘知名’乐队。

除了‘卡子’之外,其他人全是玩票性质的乐队、歌手。

很快。

随着黄寮原和曹葳客串登台,这场‘不插电’演唱会开始了。

“……”

听着台上跑调极其严重的车祸现场,崔建满脸无语。

这还是表演吗?

现场的一部分懂行的歌迷也是眉头直皱,不过,人都有从众心理,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什么是不插电。

很多人还觉得‘不插电’就是这样。

就是这种艺术形式。

所以。

现场不仅没有冷场,反而很嗨。

直到又一次报幕。

汗流浃背的黄寮原跑回舞台,对着麦克风喊道。

“各位,接下来登场的这位朋友,大家可能听过他的歌,《烂泥》、《山海》、《我们》等等,都是他的歌。”

“有请——周利军!”

名字报出的那一刻,台下爆发出一阵远比之前热烈得多的掌声、尖叫声、口哨声。

对于混摇滚圈的人而言,这个名字,如雷贯耳!

没听过?

哥们,你是混摇滚圈的吗?

尖叫声中,李杰拎着一把看起来有些年头的马丁原声吉他走上舞台。

不同于那些留着长发,喜欢穿皮衣、皮裤的摇滚歌手,他的装扮很简单。

上下半身分别是白色的短袖T恤和蓝色牛仔短裤,脚下是一双红星小白鞋,头发剃的很短。

干干净净,清清爽爽。

看起来根本不像是一个摇滚歌手,更不像是一个玩垃圾摇滚的。

虽然垃圾摇滚歌手不会故意穿一些脏衣服,但也不会穿的这么干净,这装扮,更像是民谣。

干净、简单。

台下。

看着这副装扮,王霏眼前一亮。

这身打扮看似简单,却有一种走在时尚潮流前沿的美感,这人很有品啊。

另外,长得也挺帅。

过去这半年,‘周利军’在港台音乐圈名气不知道有多大。

两首歌,将两人送到了一线。

如果辛小琪、任闲齐后续能稳住这个势头,不,哪怕稍微差一点,只要不是特别拉胯,再喊什么天王、天后,起码不会引人嗤笑。

虽然听过很多次这个名字,但真正见到人,还是头一回。

太低调了。

除了那次去宝岛,极少有照片流出,《丑奴儿》的专辑封面没有照片就算了。

那是摇滚专辑的惯例。

大部分摇滚乐专辑,封面都是画,或者概念图,很少有歌手个人,或者乐队照片。

与之相对应的是流行乐专辑,其封面都是歌手的个人形象照片。

不过。

专辑封面没有照片,摇滚专辑内页还是有乐队照片的,总得要宣传宣传吧?

这位倒好,连内页都没有照片。

“噢……”

跟吉他同时响起的是李杰的声音。

“多么美丽的一颗心……”

听到这段演唱,现场倏地一静。

换音响了?

怎么跟刚才的不一样呢?

“噢多么单纯的一首诗,

怎么会,怎么会,都变成了讽刺……”

音响刚刚坏了,现在修好了?

听了几句,现场的歌迷都生出一种猜测。

如果不是音响坏了,前后差距怎么会那么大呢?

不。

这哪是修音响,分明是音响修理大师。

另一边。

郑均脸上的表情从最初的不以为意,慢慢变得凝重。

这气息控制,这共鸣,这踏马是摇滚歌手吗?

“我想要说的,前人们都说过了,

我想要做的,有钱人都做过了……”

当李杰的声音猛然拔高,即使没有任何的修饰,这近乎清唱的人声,仍然带着一种撕裂般的质问。

踏马的。

台下很多歌手接连卧槽,这人踏马作弊啊!

哪有人自带混响的?

不仅仅是李杰的人声部门,吉他、三角琴、鼓、贝斯的演奏质量都非常高。

即使音响系统稀烂,听起来仍然觉得悦耳。

紧接着,副歌部分,力度一次比一次更强,那强大的声压,那稳定的发挥意味着什么,现场的歌手、乐队人员都知道。

“卧槽艹。”

“峰子,这也太叼了。”

鲍家街乐队的鼓手紧紧搂住汪锋,听着这现场,他踏马快**了。

浑身上下起满了鸡皮疙瘩。

牛逼。

长这么大没服过谁,即使《丑奴儿》编的很吊,该不服,就是不服。

今天,他服了。

汪锋也服了。

就这一首歌,今天的门票没白买,人没白来。

当李杰唱完最后一句,现场爆发出比之前还要猛烈数倍的掌声。

燥热的现场令人血脉贲张。

等了好一会,李杰对着麦克风,扫过沸腾的人群。

“下面这首歌叫《飞升》,没词,是一首纯音乐,是新专辑里的尝试,大伙儿听听看。”

言罢,李杰来到身后的大鼓面前。

这个鼓,非他敲不可。

没办法。

乐队里只有他一个人能敲出彩。

除了拿起鼓棒,李杰的嘴上还多了一个‘呼吸控制器’。

利用呼吸控制合成器。

是的。

《飞升》不是完全的不插电。

电子乐是它的核心之一,不插电怎么行?

至少电子琴就要插电。

嘭!

咚!咚!咚!

嘭!嘭!

咚……

带着律动的鼓声响起,既像是心跳,又似远古的某种祭祀仪式现场。

古筝声切入的那一刻。

现场的观众瞬间安静下来,落针可闻。

这音乐,有点新潮。

很多人仿佛置身一场远古祭祀活动,特别是和声团亮相的那一刻。

男声、女声交错响起。

好听!

这批人也是修音响的,他们当然也可以这么形容,毕竟这十几个人都是正规军。

国家级合唱团的成员。

李杰严选。

这批人的发挥,稳得不行,甭管音响状况什么样,都影响不了他们的实力。

很快。

一曲奏罢,台下的乐迷似乎还飘荡在云端,等了几秒钟,现场的声浪如海啸般猛地爆发出来。

比刚刚还要强几倍,比开场强十几倍。

“牛逼!”

“周利军!周利军!”

“飞升!飞升!”

“飞升!”

喊道最后,现场只有一个词。

“飞升!”

“飞升!”

“……”

数千人的声浪穿过北展剧场的天花板、隔音墙,传啊传,传到了外面。

飞升?

展馆的一个领导听到这声音,顿时惊了!

卧槽?

里面该不会再搞什么蟹脚仪式吧?

连走带跑,冲入现场,老郑看到那些歌迷狂热的喊着‘飞升’,他更坚信了。

这踏马不是蟹脚仪式,什么是?

万万没有想到,这场‘不插电’演唱会被郑馆长突然叫停。

解释?

那也不行!

谁来都不好使,他只相信自己看到的。

就刚刚那动静,那场面,可比当年气功大师讲课时狂热得多。

虽然演出被叫停了,但这场‘不插电’演唱会却给很多人留下了毕生难忘的记忆。

即便多年过去,仍有不少人在回味这场演唱会。

现场的那些记者更别提,快门都要按冒烟了,演唱会一结束,迫不及待地采访,迫不及待地写稿。

不给报?

我报道的是‘卡子’,跟周利军有什么关系?

趁着演唱会的余波,魔岩唱片顺势将专辑发行日期提前了。

原定于7月中旬发行的专辑,6月30号就发了。

随便改!

反正市面上没什么人发歌,到处都是空档,到处都是空白市场。

《无问》虽然也是一种摇滚乐,但它没词,没词,没词,所以,愿意发行、铺货的音像出版社很多。

中唱、太平洋影音、白天鹅都是代理商。

南北中东西,都有铺货。

首批灌录超过50万张。

专辑一经发现,立刻在燕京引发抢购潮,那天的场景,一传十,十传百,全传开了。

一盒磁带8块钱,虽说不算便宜,但也不是特别贵。

买!

买!

燕京这边热火朝天,长安、申海、金陵、羊城、鹏城等地,那也不算特别差。

有了正常的宣发的渠道,即便纯乐器专辑的受众偏少,也不至于无人问津。

而在宝岛,滚石已经开始推了。

正准备发行新专辑的任闲齐,每上一个节目,那都要吹一波,堪称行走的推介官。

专辑上市首日,乐迷且不提,宝岛各大唱片的制作人、创作人、歌手,大部分人都入手了一张《无问》。

然后。

一听一个不吱声。

鬼才!

鬼才!

电子乐、民乐、摇滚乐、古典乐,错落有致,并且环环相扣,从头至尾停下来,宛如再听一场歌剧。

音响越好,震撼越强烈。

旋即。

这张专辑就在发烧友群体中,以一种极其惊人的速度传播开来。

什么?

你连《无问》都没有?

那你怎么敢说自己是发烧友的?

滚!滚!滚!

伪发烧友,别来沾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