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父刘玄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49章 公孙南来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黄忠当即说道:“陆伯言此策条例清晰,兵力分配井然有序,可谓是算无遗策。忠以为此策可行,将军但有所命,忠亦愿率本部人马驰援陆伯言。”

黄忠虽然看的没有孙策那么清楚,但他久带兵马,战斗经验极其丰富。

光是听陆逊的方略,他就判断陆逊此策定能成功。即便不能大胜,也必然能在益州郡站住脚跟。

先前孙策态度如此积极,黄忠自然也生出了几分竞争之心。

孙策自恃有刘封的看重,虽不敢于对蒯越无礼,但以他的性格,自然也和黄忠、魏延聊不到一块。

孙策固然刚矜轻剽,黄忠和魏延也都不是什么好脾气。

孙策属于刘封直属,这个位面的孙家和江东土著的关系并没有经过孙策身死,孙权中前期的缓和,因而依旧很是恶劣,所以孙家这个明明江东出身的本地豪强,却被江东派系所排斥。

与之相对的,黄忠和魏延却是根正苗红的荆州派系出身,两人都是南阳郡人,是真正的乡党,此后又一起成为了刘表的直接提拔的嫡系将校,关系一直都保持的不错。

荆州易主之后,黄忠和魏延自然本能的和蒯家、庞家、黄家走的比较近,毕竟大家都属于荆州派,黄忠本人更是黄家的支脉。

三人之间的关系虽不至于势如水火,但也绝对算得上泾渭分明,竞争的心思溢于言表。

蒯越依旧不做决定,只是温和的点了点头,最后看向了魏延。

魏延显然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等到蒯越看向他时,他暗下决定,起身道:“将军,以延之意,当援重兵!”

“哦!?”

蒯越来了兴趣,鼓励道:“何以重兵?文长可直抒己见。”

得了蒯越鼓励,魏延继续说了下去:“以延之见,将军当遣我等三部人马,尽数往援陆伯言,以期一举拿下益州郡,北探犍为。

先前将军所虑者,粮草不继也。可如今伯言将军于龙峡口镇抚当地土著,聚粮十万余石。有此粮食为基,当可提前入侵益州郡。

眼下伯言将军所患者,非粮也,乃劲卒。我等麾下六千精锐,辅以伯言将军两千悍卒,不需一年,至多半年,当可横扫益州郡。”

魏延这话一出,最先皱眉的人不是旁人,正是孙策。

这并非是孙策反对魏延的意见,他其实极为赞同,因为这也是他原来想到的地方。

只是孙策足够自负,他其实也和魏延一样,早想到了这一层。但孙策却想要独吞功劳,而且他有自信只需要他麾下两千人就能联手陆逊全取此功。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孙策在最开始时并没有提到这些,而是独自请缨。

孙策打的主意是如果能够单独拿下那就最好不过,若是不能,再将这方案推出,拿到建策之功,同时争取援军主将的位置。

孙策之所以敢这么做,最深层的原因就是看不起黄忠和魏延,觉得以这二人的能力根本看不到这一层。

结果现在反倒是让魏延拿到了建策之功,孙策可以肯定,蒯越必然也想到了这一层,也一定会采纳魏延的建言。

果然,蒯越哈哈大笑起来,拍着髀肉道:“不意文长竟有此远见,此言大善!”

随即,蒯越不理孙策脸上的欲言又止,当即决断道:“三位将军可各自回去准备,三日之内,我将调集两千郡兵,总计八千兵马,以文长为主将,伯符、汉升汝二人为副将,四日后出兵,乘舟前往益州郡。”

“喏!”

孙策三人齐齐起身,恭敬应命。

蒯越则提醒道:“诸君,尔等上路之后,后勤恐会有三月不得补充,切需谨慎。”

魏延等人共计八千,必须要动员大部分船只来运送他们,原先这些船只都是需要装载粮食和军械输送往陆逊处囤积的。

可现在最重要的粮食足够了,若是继续按照原定计划输送囤积物资,那无疑是浪费时间,而且还容易打草惊蛇。

一旦让益州郡得到了消息,也不利于下一阶段战事的进行。

故此,蒯越、孙策、魏延等有大局观之人,都看到了这一点,不惜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提前发动益州郡攻略战,一口气投入了手头的精锐预备队,以求雷霆扫荡益州郡,为刘封军后续作战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从这一点上来说,黄忠的战略眼光无疑要低于蒯、孙、魏三人,四人中唯有他一人没能看到这一点。

如今交州的船只众多,但兵分几路也各有侧重。

其中分配在温水的船只最多,一来是这里的水路畅通,能够直抵目的地,而且全年无冰,可以通航。二来则是这条线路也是最为关键的主战场。

不过船只虽多,但此刻用来输送魏延等八千人以及配备的军械物资,也算是竭尽所能了。

这些船只运送魏延等八千人抵达陆逊处,需要耗费一个月的时间,回程虽然快,但也需要八至十天。

再加上重新装载物资,再逆流而上,最少也得三个月的空窗期。在这三个月里,陆逊所部和魏延等援军可是得不到什么新补充的,全得依靠他们自己的随身军械以及陆逊为数不多的积蓄。

故而,蒯越不得不着重点出,提醒他们尽量带足军械。

得了蒯越的提醒,孙策三人商量了一下,决定将军械数量拉到最大,同时压缩粮食的数量,只要够他们赶到陆逊处即可。

苍梧郡中在全力集结人马,调度军械,装运上船,输送孙策、黄忠、魏延三部人马增援陆逊。而陆逊处也在紧锣密鼓的准备着。

在得到洗家、林家等大小土司的支持后,陆军委任的别部司马建立了起来。

其中绝大部分兵员都是本地土著,另有陆逊抽调五百军官老卒填充入别部中,合计一千六百人,分为四个曲军候,每曲四百人,随即展开训练,陆逊给出的要求是让这一千六百人达到守备城池据点的标准。

若是能够达到野战标准,则全军记功一级。

当然了,这里的野战并不是像陆逊本部那样精锐,只要能够依托野战工事据守一个时辰便算合格了。

也正是有这样的期许,陆逊不惜抽调了本部五百精锐填充进去,期望能够将这支人马也调教出来。

归根到底还是西南太偏僻了,交通条件太差了,能利用本地的一分力气,就等于荆扬交的十分力气,豫、徐的二十分力气。

更何况当地的力量本就十分稀少,龙峡口寨方圆百里之内,竟然只有十几家大小土司,总人口加上野人一块儿才不过几万余人,这可是八千平方公里的范围,等于十二分之一个徐州。

这么一对比,可想而知牂牁郡的人烟有多稀少了。

陆逊一边将利用空闲的人力运送粮食,将粮食集中往龙峡口和盢町山寨中。尤其是盢町山的大寨,还特地扩建了数个粮仓,专司囤积粮草,以备后续大军使用。

同时,他还积极修缮打造大车。

接下来战事之中,不仅仅是需要走水路输送粮食,必要时刻,陆路运输也得跟上,因而不得不提前准备起来。

先前自龙夏口寨中俘获了近四百头牛,后来又在龙家各寨中新得了数百头,再加上还可以从洗家、林家等大小土司中调集,必要时足以凑出两千头规模的水牛。

这些水牛不仅仅可以用来耕地,也可以用来拉车。

反倒是大车数量并不多,毕竟大山之中没有那么多货物需要车拉,而且地形更是限制了大车的使用。

好在周围的大山上到处都是上好的木料,只要有足够的人手和工匠,便可以源源不断的打造出新的大车。

蒯越刻不容缓的发出了援军,陆逊则在紧锣密鼓的准备战争。

远在中原的刘封却看着手中的书信有些头疼。这封书信来自于徐州刘备处,信中内容是辽东公孙家浮海而来,商议结盟的事宜。

原时空中的这个时间点,辽东公孙家的版图扩张到了最大,南至朝鲜,西至辽西郡,南至东莱。

在公孙度的带领下,公孙家的地盘达到巅峰,甚至派兵浮海南下,占据了东莱诸多郡县,并把触角伸入了北海国。

可见公孙家不但马匹多,海船也多。

这也是刘封为何积极同公孙家进行海贸的原因,毕竟东西得运过去了才能交易,光有需求,却没运力,那也成交不了。

刘封在辽东十分豪横,花钱如同流水,这对公孙家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可相对的,公孙家也有头疼的事情,那就是刘封只想购买马匹,而且还是战马。

这无疑让公孙家十分犹豫,优秀的战马并非是大白菜,一般情况下,五到十匹马匹才能出一匹合格的战马,至于一等战马的比例则更大。

这些年刘封自辽东地区走海路已经采购了数千匹战马,哪怕这些战马中大部分都是二、三等,可一等战马也有上千匹之多。

如今公孙家自己也不过有战马万余,其中一等战马不过两三千之数,因此,刘封采购到的不少一等战马根本就是公孙家自用的战马。

刘封的采购已经开始影响到公孙家军队的战力了。

要是刘封收敛一点也就罢了,可刘封如今还想要继续扩大采购数量,这下子公孙家可坐不住了。

可问题是,公孙家已经离不开刘封供应的霜糖、雪盐、香油这些奢侈品了。

相比起雪盐,霜糖、香油这两样东西在辽东几乎是受到疯狂追捧。

霜糖能够及时补充体力,而且食用方便,都不需要加热,在辽东拥有这些优点的霜糖几乎等于是第二条性命。

香油在中原主要是用来炒菜,拌菜,也有专门用来照明的灯油。

前者可以食用,后者则不能食用。

到了辽东之后,辽东人发现用香油融合蜂蜡,再掺入少量动物油脂,经过加热搅拌之后生成的蜡油,涂抹在人体上具有预防冻疮,冻伤,干裂等多重危害。而灯油的照明也是辽东人离不开的好东西。

如此一来,香油也成了辽东人的心头肉,掌中宝,丝毫不亚于霜糖的地位。

与霜糖、香油相比,雪盐就逊色了不少,但也仅仅只是和前两者相比。

辽东权贵对雪盐的实际需求可是一点都不少,不但做菜好吃,而且还能用来清洗牙齿,堪称霜糖、香油之下独一档。

之前公孙家已经发难了一次,与刘封派去辽东的主事者进行了谈判,商议之后妥协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战马配置法。

每购买一匹战马,则需要采购一定数量的毛皮、人参、海鲜、赤金、玉石、布帛,裘皮等东西,否则就不出售战马了。

公孙家这也是没办法,原先徐州还采购大量的粮食,可随着刘封治下的桑农日渐恢复,对辽东的粮食采购也越来越少。

眼下公孙家除非不顾自家军队的需求,否则根本满足不了刘封的战马需求,而且他们也拿不出黄金、白银、五铢这等硬通货,就只能想办法用其他货物来代替等价物,以求得更大的贸易量,采购更多的霜糖、香油和雪盐了。

可随着刘封对战马采购量越来越大,公孙家哪怕当起了二道贩子,从四周的乌桓,鲜卑人手里购买战马,也有些供应不上了。

在家族商议之后,决定派人浮海南下,来徐州找刘备、刘封面谈。

眼下公孙家的使者正在徐州缠着刘备,希望刘备能够减少采购战马的数量,增加其他东西的采购量。

可问题就在于北方确实没有太多的东西可卖。

刘备虽然不通经济,也搞不懂贸易,但他身边的人懂啊。

荀攸姑且不提,鲁肃、刘晔可是精通经济的好手,陈登、陈群也是对此颇有研究,而刘封的大小舅子更是本职豪商,兼职太守。

刘备只需要询问一下他们的意见,就明白该怎么做了。

因此,刘备在徐州一直同公孙家打太极,减少战马需求那是绝不可能的。

公孙家无奈,只能求了刘备的举荐,打算南下来找刘封商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