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实验编号启示-07B。基于假设‘持续性稳态刺激可维持意识清明’,开始应用固定参数微电流刺激。”
霍德华那冷静的声音在实验室内响起。
他是真的火急火燎地从报告会现场跑回来,连西装外套都没来得及脱。
实验室里值班的研究员们全都愣住了。
严格来讲,今天是休息日。
有资格参加学术报告会的研究员们都回主世界了。
留守在实验室里的都是些资历尚浅,实验不太熟练的人,他们的任务只是监控设备运行状态,记录常规数据,根本不会展开正式实验。
没想到项目负责人火急火燎地冲回来,拉着他们进行实验。
“陈临,准备07号实验体。艾琳娜,校准微电流发生器。其他人检查监测设备。”
霍德华一边说,一边已经在操作台前坐下,手指飞快地在键盘上敲击着。
这让在场的几位年轻研究员都有些受宠若惊。
他们的实验技能还不够熟练,毕竟真正的主力都有资格参加那场高规格的报告会。
平时做实验,他们最多只能在旁边打下手,记记数据。
但霍德华不管那么多,看出来这些研究员不太熟练后,他也没有生气,只是下达的指令更加具体。
“陈临,固定装置角度调整到37度,不是35。艾琳娜,电流强度0.15毫安,频率设定为50赫兹,脉宽200微秒。”
“李建国,把神经活动监测的采样提高到5000赫兹。”
“神经系统已刺激,认知测试开始。”
“第一次测试……”
“第二次测试……”
“第三次测试……”
整整测试了十次,才确认这个实验体是处于真正的清醒状态,而不是混乱中的正常。
十次为一组,他又用其他几个实验体重复了整套流程,每一组数据都仔细核对,每一个异常值都要追问原因。
最终,他们计算出了短时刺激带来清醒状态的时间范围。
平均持续28秒,误差为4秒。
“下一阶段,持续性刺激。”
这一轮实验在技术层面并不复杂,只需要修改几个程序参数即可。
实验开始。
“第一次测试……”
“第二次测试……”
“第三次测试……”
依旧是严格的十次测试为一组。
但当霍德华把最终数据输入分析程序时,屏幕上显示的结果让他眉头紧锁。
平均持续30秒,误差为五秒。
和短时刺激方案相比,几乎没有显着差异。
持续性刺激并没有如预期那样延长清醒时间。
“增加实验次数和对照组,我需要更精确的数据。”
转眼间,五个小时过去了。
实验室里的日光灯始终明亮如昼,让人完全感觉不到时间的推移。
很多研究员的眼睛已经布满血丝,打哈欠的频率越来越高。
但霍德华依旧像最开始时一样精神饱满,目光锐利地盯着每一组新数据。
随着样本量的增加,数据的精确度不断提高,置信区间逐渐缩小。
但无论如何分析,短刺激和持续性刺激的效果始终相差无几,那点差异在统计学上毫无意义。
“暂停实验。大家休息一会儿。”
霍德华下达了命令,然后独自思考了起来。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是两种刺激方式的效果真的相同,还是所谓的“持续性刺激”实际上仅在初始阶段发挥了作用,后续的刺激因某种机制而失效?
联想到早期实验中已观察到的现象。
对同一实验体进行重复刺激必须留有足够长的间隔期以避免效果衰减。
霍德华倾向于后一种推测。
他站起来,在白板上快速画出神经网络的示意图,标注出刺激位点,然后用红笔圈出了一个区域。
一个全新的设想在他脑中逐渐成型。
或许,有效的持续性刺激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动态调整刺激靶点与电流参数。
有了设想,他又拉着这些研究员开始进行实验。
但这次的实验就要困难许多了。
寻找新的有效位点,就像在三维空间里寻找一个未知坐标,没有理论指引,只能通过大量重复实验来摸索。
他们需要测试不同的脑区,不同的电流强度,不同的频率组合,然后在海量数据中寻找那些微弱的规律信号。
这场实验一直进行到第二天,研究团队的主力返回实验室时,他们惊讶地发现霍德华还在这里。
而且那些平时只负责值班的年轻研究员们个个都带着疲惫却兴奋的表情,操作设备的手法明显比之前熟练了许多。
霍德华也发现了这一点,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
让所有人都投入到这个实验中来。
“从今天开始,其他所有次要项目全部暂停。”他在当天下午召集的全体会议上宣布:
“整个团队集中精力,专注于多位点动态刺激方案的研究。”
这里的加班和外面公司的加班不一样。
后者至少还能回家,起码有个下班时间。
这里的……
饿了就去吃饭,困了就去睡觉,只要没出现心理疾病,就一直在这儿实验。
当然,还有一点和外面不同。
霍德华这个项目负责人,了,比任何人都更拼命。
他每天只睡三到四个小时,其余时间都在实验台前或数据分析终端前。
研究员总能看到实验室里那个孤独的身影,在屏幕的白光映照下专注地工作着。
终于,过了将近半个月,他们终于找到了第二个位点以及刺激程度。
“第二位点确认,坐标参数已记录。电流强度0.23毫安,频率75赫兹,脉宽150微秒。”
经过多次实验对比,他们发现实验体的清醒时间相比于短刺激有了明显的提高,大概在20秒。
这一结果振奋了所有人。
实验室里爆发出欢呼声,几个年轻的研究员甚至激动地拥抱在一起。
但欢呼声很快平息,因为大家心里都清楚。
这才刚刚开始。
霍德华还没开口,大家就自发的开始加班加点找第三个位点。
没有人需要动员,没有人提出休假,所有人都被这个突破性进展点燃了热情。
第三个位点更难以寻找。
它花费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
在这一个月里,他们测试了上百个候选位点,调整了数千组参数组合,记录了海量的实验数据。
最可怕的是,一直都是失败。
但每个人都咬牙坚持着,最终在无数次失败中获得了一次成功。
从这里开始,整个研究团队也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现在已经开始出现个体差异了。
即相同物种的不同个体后续的位点和刺激程度又不同。
从第三个位点确认后,又过去了整整三个月。
在这三个月里,他们动用了实验室所有可用的实验体,日夜不停地进行测试和调整。
但进展却慢得令人沮丧,他们只确认了两个实验体的完整参数方案。
霍德华意识到,他们迫切的需要一套理论去支撑,不然往后难度会指数性提高。
靠着这样穷举式实验,根本就没办法进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