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设计是基础,你有合格设计院吗?大型设计院上千人,国内五大冶金设计院都在3000人左右,仅土建和电气都有几百名专业的工程师,有人数保证才能有体系和质量保证,更有经验保证,才能腾出足够的人搞研发,这点一般国家就不具备,这也是体系里的重要一环,这还仅仅是冶金行业,化工、建筑、核能、电力等等都由规模很大的设计院,而人数庞大的工程师又保证了在各个细分的通用行业比如建筑、比如暖通热力、比如燃气通风,比如电气、比如仪表、比如机械里横向的通用型工程师数量庞大,这些工程师不但可以在设计院工作,也可以在工程公司、施工单位工作,更可以在制造业企业服务,这就是规模效应,才能保证你再各行各业各细分领域有足够多的技术骨干和力量,而这一大体系又要联动中国每年巨量的理工科学生,大学培养体系、企业培养体系等等,有足够大的市场、足够多的细分行业才能养的起这么多专业的人。
接下来我们再来谈谈具体的制造业建设。如果你要建造一座工厂,那么你是否能够提供所需的机械设备呢?如果不能,那就说明你的机械行业存在严重的缺项问题。那么,你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是不是应该考虑从其他国家进口这些设备呢?但是这样一来,成本就会大幅增加。此外,你的电气设备、自动化设备以及机电一体化设备等方面又该如何解决呢?这些都是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由于你们国家的工业体系不够完善,深度也有所欠缺,所以你们的钢铁制品往往只能以初级产品的形式呈现出来,无法像我们国家那样将其转化为机电设备(在中国的出口中,机电设备占据了较大比例)。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进口各种各样的工厂和生产线,以便将这些钢铁制品加工成机械设备、机电设备、汽车、高铁、家电以及轮船等更高级别的产品。
比如类似我们三一重工,振华重工,成都南车(盾构机),中车集团(高铁),海尔、一汽、上汽、小鹏、蔚蓝、当然钢铁还可以变成大型船舶和坦克、飞机、大炮、军舰等军品,可以变成万吨巨轮,LNG,可以变成你家里的洗衣机、冰箱,还可以变成美国现在要命的集装箱等等等等,而所有这些还能向下分解,汽车产业带动多少下游的轮胎玻璃油漆芯片塑料产业链?更复杂技术更高的盾构机呢?家电呢?高铁呢?起重机呢?他们能带动的下游产业链更多,更深,这就是工业体系,这就是全面性和规模性,产业越全技术越高,利润和上下游产业辐射更高。
所以这些国家看似有了钢厂就是工业化了?工业化程度太浅,就当然不是真工业化了,所以这些投资够吗?当然不够,你要继续持续生产,提升体系,你还需要巨量的自由高素质受教育劳动力,大量的高技术工程师,需要你的大学教育到位,需要你的社会稳定,金融稳定,政治稳定,需要你投资的地方多了,科研院所、大学、社会福利、军事保护你的产业、自己的标准体系等等,而上面我说的这些产业你是不可能全面进口的,没有原始积累的这些国家可以出口一部分初级工业品和原材料(民国的纺织业),但是我说的那些高水平工业品和军工产品他们还是需要大量进口,这些国家跟晚清民国我们的境遇是一样的,看似繁荣实际一屁股外债。所以没有土地社会革命的国家,统治集团越想摆脱落后,你越想工业化,越想进口替代,你就越需要外资,越需要成套进口工厂,你的外债越多,这些国家就越要压榨和剥削本国的人去还债(印度人口和东方大国差不多,粮食产量是我们一半,竟然还大量出口大米!),到一定程度就是“中等收入陷阱”,比如土耳其,比如拉美,工业化到一定程度就走不下去了,因为体系不足,外债越来越高。
晚清时期的洋务运动虽然成套进口了许多制造业工厂和军工厂,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就实现了工业化。实际上,这种做法最多只能算是工业化的启蒙阶段。
工业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其中包括国家主权的独立性、土地革命等重要问题。在我的另一个回答中,已经对这些问题做了详细的说明。
以印度为例,尽管它是一个钢铁生产大国,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进程。要实现真正的工业化,不仅需要建立起强大的工业体系,还需要解决一系列与之相关的问题,如产业升级、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而这些问题都不是简单地引进一些工厂就能解决的。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根据某个国家是否拥有某些产业来判断其是否完成了工业化。
总之,工业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需要付出长期而艰苦的努力。
打造完整的工业体系需要满足多个条件,包括专业人才队伍、生产环节的完整性、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以及国内大循环的构建。
专业人才队伍:完整的工业体系需要一定规模的专业人才队伍,这包括从原材料采购、加工制造到产品销售的各个环节所需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劳动力。
生产环节的完整性:确保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各个环节顺畅进行,这是构建完整工业体系的基础。
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随着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行业边界越来越模糊,跨领域交叉融合趋势明显。因此,推动产业门类之间、区域之间、大中小企业之间、上下游环节之间的高度协同耦合,释放产业网络的综合效益,是打造完整工业体系的关键。
国内大循环的构建:以国内大循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提升参与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化解和防范国际分工中的风险的重要举措。这要求利用全球资源、技术、人才等要素,同时提高重要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
所以在全面占领掸邦以后之后李远征就依托南洋上千万华人的资金和高素质水平,开始紧锣密鼓的进行产业分工布局。
在背靠老家大西南地区资源和购买的尼德兰在印尼生产的资源的支持下,果敢从尼德兰人和美国人以及英国等购入很多先进的设备,并引入前沿技术。随后,精心规划完整的工业布局,大力兴建基础性公共设施。这一系列举措将逐渐积累战争潜力,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资金的投入使得先进的设备得以购置,这些设备成为工业发展的基石。技术的引进则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动力,推动着科技创新的步伐。
与此同时,完整的工业布局规划开始实施。各个产业环节相互衔接,形成高效的生产链条。基础性公共设施的建设也在大规模展开,交通、能源等领域得到了迅速提升。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努力逐渐转化为强大的战争潜力。工业的蓬勃发展为军事装备的研发和制造提供了坚实支持,公共设施的完善也为国家的战争动员和后勤保障提供了有力保障。
这是一个积极备战的画面,李远征在默默积蓄力量,为即将发生的战争做准备。
没有办法只能一边打仗一边发展实力,李远征还有一个更大的计划,罗圈腿入侵缅甸的时候英国人按照前世的结局一定会逃亡印度。
只要李远征所部一举击败罗圈腿矮子。美国佬出于战争的需要,一定会扶持李远征这个盟友来为美国佬减轻压力。
到时候想打造完整产业链,有了美国人的帮助一定会事半功倍的。
五一读书!充100赠500VIP点券!
(活动时间:5月1日到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