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的姑母是马皇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5章 没酒也能论英雄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伯仁鲁莽,李文忠呢?咱不是让他去协助伯仁了吗,为何不阻拦?”

朱元璋非常的愤怒,那可是九万大军啊。

一旦有所闪失,对大明来说也是个巨大的损失。

更别提失败后的连锁反应。

虽然常遇春送来的奏疏里,详细阐明了此次出兵计划,看起来貌似可行。

可也只是貌似。

中间但凡有一点失误……他已经不敢往下想了。

关键是,他认为完全没必要行险。

高筑墙、广积粮十余年,大明的优势已经足够大了,可横推当世。

按照计划一统天下,然后再携大势出关,可谓是稳操胜算。

自己大优势的情况下还冒险,在他看来太蠢了。

马皇后心里也很焦虑,但依然装作平静的安抚道:

“伯仁虽鲁莽,但并非不懂兵法,思本更是心思缜密之人。”

“他们二人如此做,定然是有必胜之把握。”

“我们身处大后方不了解前线形势,也不好随便乱猜,以免乱了军心。”

朱元璋怎会不知她是在安抚自己,只是长叹一声道:

“也不能全怪思本,伯仁的脾气也只有天德才能约束得了。”

“哎,怪咱,都怪咱啊。”

“明知道伯仁的脾气,还让他挂帅镇守北平。”

马皇后一时间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慰才好。

常妃也是焦急不已,她虽然不太懂军事,但察言观色的能力是有的。

皇帝和皇后都如此担心,显然自己父亲太过莽撞,可能要惹祸了。

想要替父亲求情,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徐妙云想要安慰,但这压抑的氛围,让她也不敢随便开口。

就在这时,内侍小心翼翼的来报,朱樉和马钰求见。

马皇后不禁有些好奇他们过来做什么,就让他们进来。

等朱樉和马钰来到正堂,就察觉到氛围不对。

主要是朱元璋那脸拉的都能当鞋垫子用了,不瞎都能看的出来。

朱樉还在疑惑,谁把他气成这样了?

马钰却已经有所猜测,这个时间节点,大概率是常遇春和李文忠出塞了。

见过礼之后,朱樉小心的问道:“娘,谁惹我爹生气了?”

马皇后叹道:“你表哥和常遇春。”

朱樉正想问他俩咋了,马钰却抢先说道:

“常帅和李将军出塞了?”

此言一出,所有人的目光都震惊的看向他。

只有朱樉一脸懵逼,什么出塞了?

朱元璋也顾不上生气了,追问道:

“你是怎么知道的?”

他手里的情报,可是八百里加急送过来的,可以说再没有比这更快的速度了。

而且自己接到情报就来了坤宁宫,根本没有对外人说。

马钰是怎么知道的?

马钰耸耸肩,说道:“从您让他们两个镇守北平的时候,我就猜到会如此了。”

“猜的?”朱元璋眉头紧锁,自然是不信的。

马钰说道:“性格决定行为,了解常帅和李将军的性格,就不难猜到他们会做什么。”

朱元璋反驳道:“伯仁性格冲动,你能看出他不奇怪。”

“可思本向来谨慎思虑周全,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马钰回道:“因为他是年轻人,还是一个少年得志的年轻人。”

“年轻人就有年轻人的傲气。”

“以他今时今日的地位,还有什么比成为霍去病,更让他心动的呢?”

“如果只有他一个人,大概率不会这么做。”

“但有常帅在一旁鼓动……”

“不,都不一定需要鼓动,我估计常帅只是这么一说,他就忙不迭的答应了。”

出塞?霍去病?

朱樉情不自禁的张大嘴巴:“你是说,常帅和李将军打到草原上去了?”

马钰摊摊手,说道:“显而易见。”

朱樉震惊的道:“这……怎么可能。”

另一边,朱元璋依然感觉不可思议,李文忠怎么看都不像是冲动的人啊。

但马钰也向来不打诳语,这次确实是先一步猜到了真相,又让他不得不信。

李文忠可是自己一手养大的,没想到竟然还有这样的一面。

这时,马皇后插话问出了最关心的问题:

“你以为此战结果如何?”

朱元璋、常妃、徐妙云都不禁向他看来,就好像他的话代表最终结果一样。

马钰肯定的道:“势如破竹,我推测二十天左右,至多三十天,他们就能拿下上都。”

不知为何,常妃悬着的心竟然放下去了一半。

马皇后有些惊讶的道:“你对他们竟如此有信心?”

马钰说道:“那是自然,目前大明所有将领里,唯有他二人能完成此壮举。”

“这次还是两人一起行动,断无不成的可能。”

徐妙云眼神闪烁了几下,心里微微有些不开心。

你这话把我爹放哪里去了。

但她可没胆子开口质疑,只能心里暗暗嘀咕,这马钰也不过如此。

朱元璋却陷入了沉思,良久之后竟认同的道:

“你说的有几分道理。”

“其他将领要么没这个魄力,要么没这个能力,要么过于求稳。”

“只有伯仁,既有这个胆量,又有这个能力。”

“再加上一个李文忠,他们此次行动确实有极大的把握。”

“但……还是太过于冒险了。”

马钰不认同的道:“是陛下过于求稳了,有时候该冒险就得冒险。”

“此战至少能帮大明争取十年时间,还节省了无法计数的人力物力。”

“而且大明早晚要出兵草原,可是离开熟悉的环境,去别人的主场作战,很多将领都会心有顾虑。”

“此战也可以给诸将树立榜样,告诉他们哪怕是在草原上,蒙古人依然不是我们的对手。”

“相反,我大军在草原肆意纵横如入无人之境,对蒙古人的军心士气将会是重大打击。”

“此消彼长,影响可就大了去了。”

朱樉终于从震惊中清醒过来,扼腕叹息道:

“哎呀,早知道我也去北平了,竟然错过了此战,可惜可惜啊。”

众人直接无视了他。

朱元璋自然不会轻易被说服,但他也没有和马钰掰扯,而是说道:

“你对大明诸将倒是挺了解啊。”

马钰笑道:“只对比较重要的文臣武将有所了解。”

朱元璋顿时来了兴趣,问道:

“哦,那你来点评一下,咱倒是想听听你对他们的看法。”

马钰没有说话,只是看了一眼周围的内侍。

马皇后立即道:“你们都退下。”

众内侍连忙退出,不过常妃和徐妙云都被留了下来。

马钰这才说道:“不知陛下想让我点评谁?”

朱元璋随口说道:“天德。”

马钰略微思索,道:“大明军方第一人,开国武将第一功臣。”

“为人谨慎谦逊,不喜朝堂纷争,缺点是过于求稳。”

徐妙云嘴角情不自禁的上翘,心中的小芥蒂顿时消失。

这马钰也不算全然无知吗,知道我爹爹的厉害。

朱元璋眉头一挑,别的都好说,属于大家都知道的东西。

但不喜朝廷纷争这一点,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看来他说对大明诸将多有了解不是虚言啊。

这不禁更让他来了兴趣,再次问道:

“冯胜如何?”

马钰回忆史书上冯胜的记载,说道:

“冯将军军事能力极强,但其较为好胜,心性欠佳容易犯错,需时常敲打。”

又猜中了,朱元璋这下不得不信了,沉吟片刻,他忽然说道:

“你是如何知晓的?”

马钰笑道:“当初我家长辈曾经点评过天下英雄,我大约还记得一些。”

朱元璋点点头,果然如此:

“那你家长辈是如何评价咱的?”

马钰沉吟片刻,说道:“得天下者,朱陈二人矣。”

朱元璋面上表情不变,心中实则已经乐开了花,对马钰长辈更加的欣赏。

瞅瞅什么叫眼光。

早早就看出咱能得天下。

至于将他和陈友谅并列,他也没觉得有任何问题。

虽然他是胜利者,但对陈友谅这个对手的实力还是认可的。

但如果将他和张士诚等人并列,他就会跳脚大骂。

这时,马皇后插话问道:

“既如此,你家长辈为何不择一投效呢?”

马钰反问道:“投效谁呢?”

马皇后顿时不说话了,如果投陈友谅,恐怕就没有大明了。

朱元璋也不禁暗暗庆幸,还好他长辈没有选择站边。

马钰接着又补充道:“两方都是汉人,我家长辈不想帮助汉人屠杀汉人。”

朱元璋和马皇后并不认同这种观点,投靠一方早日终结乱世,不是更好吗。

况且,如果他们早早投了其中一方,大概率也不会弄得家族破灭。

但这话他们可不会说。

毕竟,马钰的长辈有可能投效任何人。

既然不是百分百来大明一方,那还是让他们坚守原则不站队的好。

马皇后再次问道:“你长辈评价过宋先生吗?”

马钰点点头,说道:“当世文魁,虔诚君子也。”

这话其实在牢里已经说过了。

朱元璋却有不同意见:“虽然我没有见过你长辈,但从你身上就可看出其才能,应当远超宋濂。”

马钰没有承认,也没有反驳,在别人看来就是默认了。

但没人觉得他自大,反而认为他们家的人太谦虚了。

明明有这么高的学问,却还总是如此推崇别人。

这时,朱元璋心中一动,说道:“刘伯温如何?”

马皇后心头一震,担忧的看向马钰,生怕他说出不好的话来。

马钰想了想,说道:“能臣,但不纯。”

马皇后松了口气,虽然不是特别好的评价,但他不纯这一点大家都知道。

所以倒也不算特别坏。

朱元璋点点头,继续问道:“汪广洋呢?”

马钰回忆片刻,说道:“忠心可嘉,然志大才疏。”

“盛世不失为良相,乱世难当大任。”

朱元璋再次点头,这个评价和他自己的认识差不多,否则他早就让汪广洋当丞相了。

“可评价过杨宪?”

马钰这次都没怎么想,直接说道:

“酷吏,可用而不可信。”

朱元璋眉头微皱,这一点与他所想完全不同,但并未反驳而是继续问道:

“高启呢?”

马钰仔细思索,才想起此人是谁,说道:

“清高。”

接着朱元璋又问了几个人,甚至还问了其他势力的人。

比如张定边、毛贵等人。

有些马钰能想起是谁的,都给出简单的点评。

不记得的就直接回答不知道。

即便如此,也让朱元璋心惊不已。

因为但凡他点评过的,除了个别人形象与朱元璋的认识不相符之外,别的都相差无几。

可见,其长辈真的对群雄都做过细致梳理。

不说别的,就凭他对这么多人的了解,但凡加入任何一方都足以搅乱局势。

这不禁让朱元璋更加庆幸,还好他们没有站边。

想到这里,朱元璋再次问道:

“李善长如何?”

这次马钰沉默良久都没有给出回答。

马皇后的心不禁一咯噔,难道是不好的点评?

朱元璋眉头也不自觉皱起,催促道:

“为何不说?”

马钰缓缓摇头,道:“不记得了。”

朱元璋表情一僵,怒道:“你说谎。”

马钰表情不变,道:“是真不记得了。”

朱元璋还要追问,马皇后却插话道:

“陛下息怒,如此多的人,他不记得也是正常的。”

“不如让他回去好好想想,等想到了再告诉你也不迟。”

朱元璋看着她哀求的目光,心中不禁一软,道:

“罢罢罢,咱不问了。”

“咱还有公务要处理,就先走了……”

说完起身离开了。

目送他的身影消失,马皇后发出长长的叹息。

然后她对常妃和徐妙云说道:

“你们先出去。”

两女自然知道原因,连忙退出正堂。

等她们离开,马皇后才严肃的道:

“说吧,你长辈是如何评价百室的。”

马钰这次没有再说谎,道:

“能力出众,然心高气傲、气量狭小。”

马皇后追问道:“还有呢。”

马钰顿了一下,缓缓说道:“不忠。”

马皇后脸色刷的一下就白了,身躯微微晃动。

朱樉连忙上前扶住她,并对马钰说道:

“怎么可能,李相虽然跋扈,但对我爹忠心耿耿,怎么会不忠呢。”

马钰说道:“至正二十六年,陛下决议出兵消灭张士诚,为此征求群臣意见。”

“武将皆摩拳擦掌,但文臣却态度暧昧,很多甚至反对开战。”

“如果我没记错,李善长当时并未支持出兵的决议。”

朱樉不解的道:“他有不同意见不是很正常吗?怎么就能说他不忠呢?”

马钰说道:“别人可以不支持,但他是文臣之首,是你爹最大的谋主。”

“且,以他的才能,不会看不出必灭张士诚,然后才能得天下。”

“在关键时刻他却没有支持你爹,你猜是为什么。”

朱樉问道:“为什么?”

马钰说道:“因为……”

“好了不要再说了。”马皇后出声打断他,说道:

“你说的不过都是猜测之词,岂能因此就断定百室不忠。”

马钰没有反驳,而是低头道:

“是,这些确实都是我家长辈的推测,没有什么证据,或许长辈猜错了也有可能。”

张士诚最擅长用间,喜好以钱财收买人心,而李善长恰恰就很贪财。

且张士诚善待士人,是读书人心目中最佳的君主人选。

若让读书人决定谁主天下,他们必然会选择张士诚。

所以朱元璋要攻打张士诚的时候,才会有那么多文官保持沉默,或者干脆反对。

然而别人反对都还有情可原。

李善长保持沉默,就显得太过诡异了。

虽然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他收过张士诚的钱,但貌似也就只有这一个解释最合理。

马皇后以前只是没有往这方面想过,毕竟她是真的从来都不会怀疑李善长的忠诚。

但此时被马钰这么一提醒,她又怎么可能会不产生怀疑。

只是,她依然不愿意相信这个推理罢了。

事情到了这一步,已经不适合再继续谈话了。

主要是马皇后不想说什么了,将两人都撵了出去。

走出正堂,迎面见到了常妃和徐妙云。

没有理会她们探询的目光,只是让她们去陪着马皇后。

两女也不敢再多问,小心的去正堂照顾马皇后了。

之后马钰和朱樉就离开皇宫,返回了马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