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的脑瓜子被兵部尚书说得脑壳疼,听了半天才从字缝里面听出一个字来:“赢!”。
在崔呈秀的描述下,后金野猪皮已经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了。我大明天下无敌,只要再努努力就能够把建奴给消灭掉了。听得朱由检脑瓜子嗡嗡的。
一个非常反直觉的事情就是,大明朝堂上一直觉得大明可以快速解决掉后金政权的,他们觉得萨尔浒惨败只是一个意外。因而严重地错估了双方的实力。
而且老奴和皇太极都是装孙子的高手,时不时又跑来议和一下,迷惑大明君臣。所以在崇祯朝初期,辽东的频繁换将,竟然不是因为他们觉得搞不定建奴,而是这帮人在想办法抢功。
在群臣的描绘中,大明最近这两年赢下了两场华丽丽的大胜。
先是宁远大捷,宣称用红衣大炮把老奴打死了;而后是所谓的宁锦大捷。
朱由检都快被他们的战报给气笑了,什么时候城池没有丢就可以算是大捷了?你的战果呢,有没有收复失地,有没有斩获?!
宁远大捷之后,被红衣大炮击中的老奴还顺便去打了一下蒙东,还扛了几个月才死。怎么,努尔哈赤是超人吗?血条厚到这个地步,还是那东北老人参比他妈的诸葛亮的七星灯还厉害真的可以续命啊?!
宁远大捷,觉华岛失守,损失军粮千余堆。堆是什么单位呢?一个堆就是一座粮山,就是三百石粮食,就是三万六千斤军粮!
觉华岛是大明在辽西的明军总后勤基地兼海军基地,地位相当于灯塔国的冲绳岛。
各地的军粮就是通过海运来到这里,再用小船运送到宁远城的,再从宁远发往前线。觉华岛比宁远城重要多了,就算是让宁远失手,也不能让觉华岛失守。
结果,宁远倒是凭借着高大的城墙守住了,觉华岛却沦陷了。明庭在辽西积攒的军需物资全部丧失,把建奴喂得饱饱的,人家建奴甚至为了怎么把这些物资运回老家而发愁。
宁远大捷,大明损失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冲,损失三十万石粮食,损失两千多艘大小船只,损失觉华岛的八千守军、上万的百姓。就这,还有脸说是大捷?!
作为一个老广,不远万里来到辽东打仗的精神确实可贵,但袁崇焕也是把大明坑得惨惨的。这种大炮佬,就算是在他的老家也会被人打成扑街,用粪箕给埋了,不得入祖坟家谱。
不过大明朝也不全是笨蛋,还是有明白人的。内阁质询时任辽东经略高第到底是怎么回事,朝廷开始讯问觉华岛的军粮问题。然而,高第却搪塞说只是被努尔哈赤烧毁了两千石粮食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
不过高第是个混蛋,却不是糊涂蛋。早在开战之前,他就命令让袁崇焕把觉华岛的兵员物资搬运回宁远城,但是袁崇焕偏要装死抗命,就是不听。
不仅不撤兵,还口出狂言:“今只择能守之人分守大凌河、右屯,更令一员猛将守锦州,三城屹立,死守不移,且守且前,恢复必可!”
袁崇焕未必是坏,但有一句话说得好:蠢人的灵机一动,胜过坏人的绞尽脑汁。
纵观整个宁远大捷,不过是辽西文武的一场掩败为胜的卑鄙无耻的官场算计。
而后面的宁锦大捷,本质上就是对宁远大捷的复刻。只是大明已经没有那么多好东西可以被袁崇焕送给建奴了。
奴兵一来,大明军队就缩回大城内,原本的守军、支援的客军缩成一团,在过饱和的兵力下守住了城池。然而人家野猪皮也不会傻乎乎的攻城,而是在整个辽西饱掠一通,呼啸而回。
然后袁崇焕就舔着脸写捷报了。朝廷得到的只有损失的碉堡、大量人口的流失,以及最后被打成一片废墟的辽西。
袁崇焕这样的人只是大明官场的一个缩影,这样的人在大明比比皆是。他们合力编织了一个弥天大谎,编到最后连自己都相信了。
虽然即便是朱由检也不能够完全看清楚这里面的弯弯绕绕、真真假假,但他时刻记得一句话,那就是:战报会骗人,但是战线是永远不会骗人的。
朱由检一脸诡异地看着崔呈秀和魏忠贤两人。虽然崔呈秀没有提起袁崇焕,但却在鼓吹这两场大捷,这不就是为了让袁崇焕复起而造势嘛。好嘛,骗了我哥,看我年纪小又想来骗我?!
“魏忠贤啊魏忠贤,这真的是你的人嘛?怕不是个双料间谍吧?!”
而后朱由检又把注意力看向了内阁。他老哥给他留下来的内阁大学士只有四个:黄立极、施来凤、张瑞图、李国棤。这几个可是被打为阉党的,但实际上成分很复杂。哪来那么多的阉党啊,不知道的还以为整个大明朝都是魏忠贤的人呢。
要真的是这样,他能死那么惨?早就把朱由检给掐死,自己找个姓朱的小孩放上去了。
不过什么党朱由检摸不清,但大概率不是东林党。四人里面有三个是北方人,只有施来凤是浙江人。
人心隔肚皮,朱由检没有超能力,分不清这些大臣是人是鬼,那么干脆就打地图炮算了。至少大臣可以说话骗他,但祖籍总不能改吧。
崔呈秀这小子都已经做到了兵部尚书了,再想进步不就是想入阁呗?或者说不是他一个人想入阁,是一群人想入阁。眼见魏忠贤不能托他入内阁,就想改换门户,也不想想人家江南文明人看得起你这个山西小赤佬嘛。
崔呈秀想忽悠崇祯打一场立国之战,然后他这个兵部尚书也就可以凭借功劳入阁甚至是当上首辅了,登阁入相啊,想得美。
朱由检愈发讨厌起这货来,想进步没问题,有私心也无所谓,人之常情罢了,但这群人一个个能不能有点逼数啊,朱由检的厌蠢症都犯了。
魏忠贤也回味过来了,但他已经习惯了。最近他的党羽流失得严重,也不差这一个崔呈秀。天见可怜,朱由检发誓这绝对不是他干的,他没那本事,只是大势如此而已。
人的运势随风而起,直上青云,又会在某一点由盛转衰,竭尽全力也不能逆转。这就如同当今的大明,积重难返,江河日下。何也?!不过是人心散了而已。
大佬们奏完,轮到小一点的官员。中枢的吵完,再到地方的。吵吵闹闹,重要的事情基本没办法解决,无关紧要的倒是在朱由检的命令下迅速通过了,但他也只敢搞这些不怎么得罪人的边边角角。关于整顿京营、主出战还是主防守这些涉及重大利益的事情,他才不想掺和。
反正最后这群大臣总会整出个妥协的结果来的。不过这种结果肯定不是最优解,只是最符合利益博弈结果的解。啧啧,“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啊?!
一直忙到傍晚,这一天的大吵会才强行终止。因为朱由检已经不想再留他们吃饭了,他也累了。龙椅又怎么样,坐久了照样是会长痔疮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