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27章 嫂子走亲戚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在物资筹备阶段,傅友德礼遇贤士,这些人提供了诸多琐碎乃至离奇的建议。对于私人船队或许会犹豫,但对傅友德这位有整个大明为后盾的老将而言,他的态度是:凡言有用,皆予采纳。

老文书配合傅友德,将一众有经验之人汇聚一堂,旨在记录、总结他们传授的种种经验,每日呈报于傅友德案前。此乃傅友德自我设定的学习任务,他不愿对一切茫然无知。

与此同时,筹备人员物资之余,还备有诸多商品。此番无需他人协助,因将作监积压着众多瑕疵物件,弃之可惜,售之无门,非皇家专供,无违例之处,只因种种缘由留下瑕疵。朱元璋慷慨地将这些库存转予傅友德,而傅友德欣然接受。

虽非商贾出身,但傅友德历经战阵,深知交易之道。他深信,无论对方喜好与否,关键时刻总能迫使对方给出一个公道的价钱,对此他颇有心得。

傅友德一行悄然启程,应天府众人浑然不知,大明洪武年间首支官方海贸船队已扬帆远航。此番顺利成行,多亏大明水军基础犹存,否则船只难以凑齐。

傅友德自老海员处获取充足信息,加之朱元璋赐予的地图,信心倍增。他视此行并无难处,计划先抢占一地,既便于日后停靠休整,又利于交易,毕竟在自己的地盘上交易,无人能征税。

作为一名资深军人,傅友德唯有躺在自己的营地,那块属于他的土地上,方能感到心安。

王都的繁华,他毫不在意。

傅友德正是凭借着这份谨慎,才得以存活至今。

望着辽阔的海面,傅友德心中涌起豪情万丈。

尽管他尚未完全洞悉朱元璋的全盘计划,但他清楚,至少在海军建设上,他已遥遥领先。

未来若势力壮大,他人皆需在他的麾下虚心求教。

而且,开拓了这片海域后,他也有了更多机会获取军功。

这让他怎能不心满意足!

正当傅友德满怀信心地踏上征途时,毛骧悄悄靠近朱元璋,低声禀报:“皇爷,傅大将军近日已率军出征!”

朱元璋闻言一愣,随即回过神来。

哦,是他让傅惟学率军出海探险的。

然而,他只是稍微想了想,便没再多想。

毕竟,经过几日,当初被胡大老爷煽动起的热情,已渐渐平息。

在亲眼见到胡大老爷口中的金山银海之前,朱元璋对海上贸易始终保持着淡漠的态度。

既然傅友德已经出征,那便等待结果便是。

到时候再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继续。

至于傅友德的安全?

傅惟学是经验丰富的老将,率领三千精兵,岂会在异族土着面前吃亏?

若真遭遇不可抗拒的天灾,那也是命中注定,无可奈何。

因此,只需静待傅惟学凯旋即可!

胡大老爷成功说服朱元璋派遣傅友德出征,为此得意了许久。

他并未自作聪明地插手干预,与傅友德之间,凭借无言的默契,未曾有过一次联络。

尽管他们都是国家的开国元勋,傅友德更是心知肚明,此次的“推手”正是胡大老爷。

然而,他们非但没有会面,甚至未曾有过任何言语上的交流。

两人都不愚钝,看似无交集,实则心意相通。

有些风险,尝试一下无妨,只要命硬,自能度过;但有些事,看似无害,一旦涉足,或许很快就会大祸临头。

胡大老爷与傅大将军皆是极为聪慧之人,对朱元璋的性格了如指掌。

因此,在胡大老爷促使朱元璋将傅友德及三千将士派往前线后,他便悄然隐匿于幕后观察。

虽然他未亲临码头,也未直接参与相关事务,但对于傅友德准备的物资种类与数量,他却了如指掌。

这一切信息的来源,自然是胡府的锦衣卫首领胡义。

胡管家在应天府内已是声名显赫的人物,尽管他的权势多源于依附权贵,但他的手腕足够,善于交际,使得他消息灵通,面子颇大。

作为少数能自由进出东宫的下人,他的地位尤为特殊。

其他府邸的下人,无论是国公府还是藩王府的,进入皇宫岂能不搜身盘查?

但胡义却是个例外,因为他时常为自家“长辈”送去滋补膳食,这些食物,他从不假手于人。

他的谨慎得到了朱元璋与朱标的认可。

显然,父子俩深信胡府的大管家不会对自家堂亲不利。

这份资历,让胡管家的名声更加显赫。

凭此资历,他只需每日到码头走走,宴请他人,小酌几杯,或随手赠送些小礼物。

他便能将消息探听得一清二楚。

这其中,也有傅友德默契配合的原因。

毕竟,依照傅友德往日的规矩,刺探军情者,必先斩后问。

傅友德心知肚明,是谁在探查这些情报。

同时,他也清楚,胡大老爷平日里绝不会轻易联络。

一旦联络,便意味着事情出了大乱子。

好在,直至他启程那日,仅胡义这位大管家默默地在码头送上了一瓶酒。

傅友德离开后,胡大老爷又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府中的姬妾们,麻将技艺已超越了他。

玩起特殊的麻将游戏,他有时甚至被她们联手算计。

导致几次麻将结束时,他只能愤怒地将麻将从桌上扔到床上。

他秉持的原则就是绝不能输。

此外,他还沉迷于如诗、宛如日益精湛的技艺中。

自胡大老爷在如诗和宛如那里表现出对嗨丝和白丝的痴迷后。

这两位不缺钱的女子,凭借见识广博和绣娘们的巧手,不断推出新品。

让胡大老爷欣喜若狂。

每次前去,都能收获惊喜。

而且,潇湘馆的游船他也未曾错过。

在那摇曳不定的水面银绸之下,胡大老爷对这份玩乐仍未生腻。

就在这荒诞不经、放纵无度却又引人入胜的日子里,胡仁彬突然寻至胡大老爷面前。

“爹,安庆有孕了!”

胡大老爷初闻此言,一时愕然,或许因昨夜饮酒过量,又或一时失言,竟脱口而出:

“是你的?”

胡仁彬一脸无奈望向父亲。

胡大老爷意识到自己失言,难得地向这不肖子道歉。这话实在有些过火。

胡仁彬无奈,毕竟是自己的父亲,还是个如魔王般的存在。

胡大老爷望着胡仁彬,心中五味杂陈。

“好事啊!”

“确实是好事!”

“只是,这般糊里糊涂的,咱们竟要做爷爷了!”

“娘的,怎么感觉自己一下子就老了!”

胡仁彬闻听父亲这番感慨,也不禁长叹。

“爹,别说你了,我自己也还没适应呢。”

“总觉得自己才刚长大,这就要当爹了?”

“太突然了!”

见胡仁彬这般迷茫,胡大老爷难得地笑着拍了拍他的肩。

“你呀!”

“走吧,去看看安庆!”

“以后,你得担起责任了,因为你也是父亲了!”

言罢,不顾胡仁彬反应,自顾自地走在前方。

安庆仍在胡仁彬的小院里。

几月间,远离宫中繁文缛节与精细膳食的胡府,公主安庆的容颜竟添了几分丰腴。

胡大老爷对此却持赞许态度,随后嘱咐安庆安心养胎,并命令下人悉心照料,更是在胡仁彬面前,细说诸多注意事项。

至少在为人父的职责上,胡大老爷已竭尽全力。

安庆见公公如此体贴,心中颇为喜悦。

胡府之中,压力骤减,公公性格开朗且平易近人,无需每日晨昏定省、小心伺候;

府中美食琳琅满目,从菜肴、点心到饮品、药膳乃至主食,无一不精致多样。

此刻,安庆终能理解嫂子为何总念念不忘娘家美食。

她的日子,因而过得颇为惬意。

同样心情愉悦的,还有宫中的朱元璋与马皇后。

身为父母,女儿即将为人母,他们的喜悦与关切溢于言表。

尤其是马皇后,心系女儿,当即决定出宫探望。

至于朱元璋,则是一副随性的模样。

皇后出行,自是不能草率。

朱元璋虽时常口头上强调规矩,实则自己最为随性,时常身着粗布衣裳,微服私访于应天府街头。

然而,他能如此,皇后却不能。

毕竟,马皇后更为注重颜面。

即便经过极度精简,仍组成了一支庞大的队伍。

前导的大汉将军暂且不提。

他们表面看似普通的仪仗队员,似乎只需身高长相达标即可入选。

然而,内行人深知其中奥秘,无不惊叹。

大汉将军的选拔仅限于勋贵之后。

若无爵位,即便你身高、相貌、武艺皆出众,也无参选资格。

不仅如此,还要求身形高大魁梧、武艺超群、精通宫中礼仪。

这群人,虽名为仪仗,实为高级仪仗,既能彰显威严,又能震慑众人。

百余名大汉将军手持金瓜、金斧等兵器开道,随后是持伞盖的内侍。

接着是提宫灯的宫女与皇后的凤辇。

再加上负责安全的锦衣卫与禁军。

数百人的队伍浩浩荡荡,长龙般直奔胡府。

胡大老爷早已得知消息,身着斗牛服,大开中门恭候。

尽管胡大老爷暂无官职,但他的斗牛服仍具威严。

官员遇见他,自称下官,绝非虚礼。

“臣胡惟庸、胡仁彬拜见皇后!”

安庆公主因孕在身,无法出门迎接。

胡家父子作为正经主子,自然出面迎客。

马皇后其实并不愿如此铺张,但此乃规矩。

于是,她步下凤辇,闻声紧步上前,亲挽胡大老爷之手。

“惟庸,你我之间何须如此客气?”

“别说以往常来家中用餐之时,即便是入宫,你也未曾这般拘礼。”

胡大老爷闻言大笑,不顾周围宫女、内侍及大汉将军们的神色,挺直腰板,笑容满面地回应。

“嘿,不过是按例先客套一番罢了!”

“如今进了家门,便是嫂子走亲戚,那些规矩自可免去!”

“来,嫂子,请进门,咱们先依例逛逛,随后你再与安庆她们母子好好叙谈。”

马皇后含笑点头,依旧挽着胡大老爷的胳膊,步入胡府大门。

胡大老爷这一声“嫂子”,已让马皇后心满意足。

想当年,朱元璋尚为吴王时,胡惟庸等人常至吴王府赴宴。

那时,他们都唤王妃为嫂子。

这也是他们这些开国功臣与众不同的地方,与朱元璋夫妇情谊深厚。

因此,胡大老爷与马皇后挽手同行,毫无顾忌。

因胡府缺少女主人,此乃马皇后首次造访。

她对女儿如今所处的胡府颇感好奇。

入门便见一座大影壁,其上字迹乃朱元璋所书。

马皇后自然识得夫君笔迹。

“惟庸,这是重八何时赠你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