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梁开平元年(907年)秋,潭州(今长沙)城南的百亩茶园里,身着粗布衣衫的马殷正捏着茶饼仔细端详。这位时年五十岁的楚王,手指摩挲着饼面凸起的龙凤纹饰,对身旁的茶商笑道:"唐时湖茶难入中原,今吾以茶易天下之货,楚地可富矣。"这场发生在王府茶园的对话,揭开了五代十国时期南方最成功的经济改革序幕。从木匠到楚王的马殷,用近三十年时间将荒蛮的湖南之地,打造成"赋役不重,百姓富安"的鱼米之乡,其农商并举的治国方略,至今仍在湖湘大地留下深远印记。
唐大中六年(852年),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的木匠铺里,少年马殷正挥斧劈柴。这位后来被称为"马木匠"的五代枭雄,早年因战乱流落江湖,曾以木匠、商贩为生。乾符年间,黄巢起义席卷中原,马殷与同乡刘建锋、张佶投效忠武军,在秦宗权麾下崭露头角。光启三年(887年),秦宗权部将孙儒与杨行密争夺扬州,马殷作为先锋官屡立战功,《旧五代史》记载其"骁勇善骑射,颇得士心"。
景福元年(892年),孙儒兵败被杀,残部由刘建锋、马殷率领南下湖南。这支万人孤军沿湘江南下,在醴陵遭遇武安军节度使邓处讷的抵抗。马殷设计诱敌,于龙回关(今湖南邵东)大破敌军,斩邓处讷首级悬于潭州城门。唐廷遂任命刘建锋为武安军节度使,马殷为马步军都指挥使。不久刘建锋因私通部曲妻室被乱军所杀,军中推举马殷为帅,时年三十八岁的马殷自此成为湖南地区的实际统治者。
乾宁三年(896年),马殷接受谋士高郁"尊王仗顺"的建议,遣使向后梁太祖朱温称臣。朱温大喜,于开平元年(907年)册封马殷为楚王,允许其开府置官。马殷在潭州修建王府,仿照唐制设立天策府,任命弟弟马賨为左相,侄儿马希范为右相,形成以马氏家族为核心的统治集团。
马殷的政治智慧在于审时度势。当淮南杨行密遣使结盟时,他对左右说:"杨王据淮南,吾据湖南,若与为敌,恐南北受敌。"遂保持中立姿态,专注经营内部。后唐灭梁后,马殷又遣使入洛,被李存勖册封为南楚国王,获得"都统武安、静江等军"的权力。这种"外尊中原,内固根本"的策略,使楚国在乱世中获得四十年和平发展期。
马殷采纳高郁"令民自造茶"的建议,废除唐代官营茶政,允许百姓自由种植、加工茶叶。他在潭州设立"回图务",专司茶叶贸易,派商队携带茶帛前往中原、江淮,换取丝绸、战马和食盐。《十国春秋》记载:"殷令民采茶以易茗,还易战马,于时属邑居民,旧不种茶,悉令种之,由是湖南茶殖甲于天下。"
最具创见的是"以茶易盐"政策。马殷与江淮的吴国达成协议,用湖南茶叶换取淮南食盐,再将食盐转售岭南、巴蜀,从中赚取巨额差价。这种三角贸易使楚国"岁收茶利凡百万计",潭州、朗州(今常德)成为南方最大的茶叶集散地,茶商足迹遍布汴洛、扬州。
马殷见湖南多山田,不宜种稻,便下令"民有田者,悉令种桑养蚕"。他推行"输绢代钱"的赋税政策,百姓可用丝绸绢帛代替货币缴税,此举极大刺激了桑蚕业发展。天宝年间,潭州每年上缴的丝织品达十万匹,长沙窑的瓷器上开始出现桑蚕纹样,反映当时纺织业的繁荣。
为解决灌溉问题,马殷组织民力疏浚灵渠,修复南洞庭湖的堤垸(yuàn)。在朗州修建的"槎头堰",可灌溉农田万余顷,使沅江流域成为重要产粮区。《资治通鉴》记载:"殷劝课农桑,开置屯田,湖南民富物丰,境无兵革。"
马殷鉴于铜钱稀缺,听从高郁建议,铸造铅铁钱币流通于境内。这种钱币体大值低,"百钱不及唐之一钱",却巧妙促进了本地商业。《新五代史》记载:"湖南地多铅铁,殷用高郁策,铸钱以境内,而以铜钱市易中原,故能以境内所余易天下百货。"
铅铁钱的特殊作用在于防止财富外流。外地商人来楚贸易,需将铜钱兑换成铅铁钱,离境时又需将铅铁钱换成货物,这就迫使商人必须购买楚地土产。马殷借此推动了长沙窑瓷器、岳州漆器、衡州朱砂等特产的外销,潭州因此成为"江淮商旅,辐辏云集"的商业大都会。
马殷统治时期,潭州城经历了大规模营建。他扩建城墙,开设十二座城门,其中南城门"碧湘门"高逾三丈,上建城楼可俯瞰湘江。城内修建"天策府",府内"楼阁壮丽,庭园秀美",集政务、军事、文化功能于一体。据《湘城访古录》记载,天策府内的"九龙殿"以沉香木为柱,金砖铺地,悬挂二十四面宝镜,夜晚不燃灯烛而光明如昼。
文化上,马殷重视儒学,在潭州设立"天策府学士院",延请徐仲雅、李宏皋等文人修史着书。李宏皋撰写的《天策府记》,用骈文详述楚国开国历程,碑刻至今仍存于长沙岳麓书院。马殷还鼓励佛教发展,在衡山修建南台寺,迎请石头希迁禅师的法嗣驻锡,使湖南成为禅宗南岳派的重要基地。
后唐天成二年(927年),七十九岁的马殷在潭州病逝,临终前留下"兄弟相继"的遗训。但他的儿子们很快将遗训抛诸脑后,从长子马希声开始,马氏家族陷入持续二十年的内讧。马希范继位后大修"会春园",耗费巨万;马希广、马希萼为争夺王位兵戎相见,引来南唐军队入侵。
保大九年(951年),南唐大将边镐攻克潭州,纵兵大掠,"焚天策府,宫殿尽毁"。《宋史·荆湖南路》记载:"马氏既亡,湖南兵火相仍,民不聊生,户口减半。"马殷苦心经营的南楚政权,历六主四十四年而亡,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成为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的典型缩影。
马殷治楚的最大贡献,在于推动了湖南地区的经济开发。他开创的茶叶贸易网络,使湖南成为宋代重要的产茶区;其"以茶易货"的商业思维,影响后世数百年。今日长沙的"茶陵"、"茶子山"等地名,仍在诉说当年的茶贸盛况。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农业转型。马殷推广的桑蚕种植,使湖南从稻米单一经济转向多元农业,这种产业结构一直延续到明清。明代李东阳在《怀麓堂集》中感叹:"马氏之有楚也,虽偏方割据,而能兴农重商,其治绩亦有足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