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域小联盟:花花绿绿的求助信与萌萌破局
河口滩涂的净化带刚稳当下来,萧凡办公室的邮包就堆成了小山头——全是各地小朋友寄来的求助信,信封花花绿绿的,有的画着小太阳,有的贴满卡通贴纸,还有的用彩绳系着干花,一看就是孩子们亲手准备的。5岁半的姐姐萧汀穿着浅紫色小裙子,裙摆沾着草绿颜料,正踩着小板凳,小心翼翼地拆信封;5岁的弟弟叶澜穿蓝色背带裤,蹲在地上,把拆下来的邮票都收进自己的小铁盒里,小嘴里念叨着:“姐姐慢点儿,别撕坏字呀!”
叶之澜端来一盘小饼干,放在孩子们身边的桌子上,笑着说:“这些都是看到我们联盟的成果,特意写信来求助的小朋友,你们看看他们遇到了什么难题。”
萧汀先拿起一个印着小熊图案的信封,信纸是带格子的作业纸,字迹歪歪扭扭的,还夹杂着不少拼音,有的字写大了出格,有的挤在一起像小蚂蚁:“叶澜姐姐、萧汀弟弟,我是新疆的阿依古丽,今年6岁。我们这里是戈bì,太阳好大呀,每天晒好久好久,土壤干得像奶奶晒的ròu干,踩上去沙沙响。我们照着你们的方法种了芦苇,才3天叶子就卷起来了,黄黄的,快要枯死了。你们能不能帮我们找不怕晒、喝一点点水就能活的植物宝宝呀?” 信纸背面画着一片戈壁,一个小姑娘举着小苗,旁边画了个大大的哭脸,太阳被画成了红色的圆圈,还涂了密密麻麻的斜线。
“戈壁好干呀!”叶澜凑过来看完画,小眉头皱成了小疙瘩,“芦苇要喝好多水,肯定活不了!”他想起上次做植物耐旱实验,芦苇苗一天不浇水就打蔫,而仙人掌半个月不浇都好好的,“我们要找像仙人掌一样‘不渴’的植物!”
萧汀点点头,把信纸叠好放进专用的文件夹里——文件夹是她自己贴的标签,用彩笔写着“新疆·戈bì”。她跑到自己的“科研小角落”,那里摆着乐高积木、卡通封面的笔记本,还有爸爸帮忙打印的植物图鉴(全是大图片、少文字)。“爸爸说过,戈壁上有沙棘和沙蒿,叶子小小的,不容易被太阳晒干。”萧汀翻着图鉴,小手指着一张红色小果子的图片,“你看沙棘,根长得好长好长,能挖到地下的水,就像我们用吸管喝杯子底的果汁一样!”
叶澜也凑过来,指着另一张图片:“还有梭梭树!妈妈说它是‘戈壁小勇士’,喝一点点水就能活!”他拿起蜡笔,在自己的图画本上画了一棵小小的梭梭树,旁边画了个大大的太阳,打了个对勾,“我们把这个告诉阿依古丽!”
萧汀继续拆信封,第二个信封是天蓝色的,上面画着海浪和小螃蟹,信纸是防水的塑料纸,字迹胖乎乎的,还洇了点水痕:“萧汀姐姐、叶澜弟弟,我是山东沿海的小虎,今年5岁半。我们这里的田地靠近大海,涨潮的时候海水会跑过来,土壤咸咸的,种的碱蓬长得好慢,还长虫子了。你们有没有又耐咸、又不怕虫子的植物呀?” 信纸里还夹着一小撮土壤,用透明塑料袋装着,袋子上写着“咸土”两个字,旁边画了个小盐粒。
叶澜捏起塑料袋,闻了闻,皱着小鼻子说:“好咸呀!像吃的盐巴!”他记得上次河口滩涂的土壤也是咸的,芦苇和海三棱藨草长得好,“海三棱藨草耐咸!还有碱蓬的好朋友——盐角草!”
萧汀翻出之前的实验记录——她的记录都是拼音 简笔画,比如用“咸”字加个波浪线代表盐碱地,用小虫子图标代表病虫害,“盐角草耐盐碱得分91分,比碱蓬还厉害!而且它的叶子肉肉的,虫子不爱吃!”她眼睛一亮,又想起爸爸说过的芦苇,“还可以混种芦苇,芦苇能挡海浪,不让海水轻易跑到田里!”
叶澜跑到桌边,拿起小尺子,在图画本上画了田地和大海,中间画了一排芦苇,像小栅栏一样,“这样海水就过不来啦!”他还画了几只小虫子,在盐角草旁边打了个叉,“虫子不喜欢盐角草!”
第三个信封是嫩绿色的,贴满了树叶贴纸,信纸是撕成不规则形状的牛皮纸,字迹细细的,还带着几个错别字:“萧汀姐姐、叶澜弟弟,我是四川山区的朵朵,今年6岁。我们这里经常下大雨,山上的泥土会掉下来,压到田里的庄稼。我们想种你们说的缓冲带,但是土地好陡,植物种下去就被雨水冲跑了。你们有办法吗?” 信纸里夹着一张照片,一个扎小辫的小姑娘站在陡坡上,田里的小苗东倒西歪,地上还有泥水冲刷的痕迹。
“下雨冲跑了植物宝宝!”叶澜看着照片,小嘴巴噘起来,“要找能‘抓’住泥土的植物!”他想起奶奶家院子里的爬山虎,藤蔓爬在墙上,抓得牢牢的,“爬山虎!它的小爪子能抓住泥土!”
萧汀摇摇头,认真地说:“爬山虎是爬藤的,不能做缓冲带。爸爸说过,紫穗槐的根长得很密,像一张大网,能把泥土网住,而且不怕下雨冲!”她翻出植物图鉴,指着紫穗槐的图片,“你看它的根,好多好多,能抓住泥土,不让泥土掉下来!”
叶澜点点头,立刻在图画本上画了一片密密麻麻的树根,像蜘蛛网一样,“这样泥土就跑不掉啦!”他还画了雨滴落在紫穗槐上,打了个对勾,“下雨也不怕!”
第四个信封是金黄色的,画着稻田和小鸭子,信纸是作业本撕下来的,字迹歪歪扭扭,拼音比汉字还多:“萧汀姐姐、叶澜弟弟,我是湖南稻田的毛豆,今年5岁。我们这里的稻田里有好多小虫子,吃稻子的叶子,爸爸妈妈用了药,但是虫子还是有,而且小鱼鱼都不见了。你们的混种方案能帮我们吗?” 信纸后面画着被咬得坑坑洼洼的稻叶,还有几条翻肚皮的小鱼,旁边画了个难过的小鸭子。
“用药会杀死小鱼鱼!”叶澜立刻说,他最喜欢小鱼了,上次实验时还特意给鱼缸里的小鱼喂了鱼食,“我们要用‘虫子的天敌’来抓虫子,就像上次高原的七星瓢虫一样!”
萧汀翻着自己的“天敌小手册”——其实是画满小虫子的图画本,里面用不同颜色的蜡笔标注了谁吃谁,“稻田里的虫子,青蛙和蜻蜓会吃!我们可以在稻田旁边种水草,给青蛙和蜻蜓安家!”她还想起之前筛选的美人蕉,“美人蕉能吸引蜻蜓,还能净化水质,小鱼鱼也能活下去!”
叶澜眼睛一亮,在图画本上画了青蛙和蜻蜓,旁边画了水草和美人蕉,“毛豆可以种菖蒲 美人蕉混种,再养几只小青蛙,虫子就被吃掉啦!小鱼鱼也能开开心心的!”
拆到第五个信封时,萧汀和叶澜都兴奋起来——这个信封是棕色的,上面画着沙漠和骆驼,信纸是粗糙的麻纸,字迹带着点风沙的痕迹:“萧汀姐姐、叶澜弟弟,我是宁夏沙漠边缘的小石头,今年7岁。我们这里风沙好大,吹得植物都歪歪扭扭的,还会把土壤盖住。我们想种缓冲带挡住风沙,你们有不怕风沙的植物吗?” 信纸里夹着一小撮沙子,还有一张沙漠的照片,照片里的植物都贴着地面长,被风沙吹得弯了腰。
“风沙好大呀!要找能‘站得住’的植物!”叶澜捏起沙子,从手指缝里漏下去,“植物要长得矮矮的,不然会被吹倒!”
萧汀想起爸爸讲过的沙蒿和沙棘,“沙蒿长得矮矮的,贴在地上,风沙吹不倒它!还有沙棘,树枝很结实,能挡住风沙,就像小城墙一样!”她还想起之前河口滩涂的净化带,“我们可以种沙蒿 沙棘混种,再在外面种一排梭梭树,形成三层‘防风墙’,风沙就进不来啦!”
叶澜立刻用积木搭了个小模型,底层是矮矮的“沙蒿”,中间是“沙棘”,外面是高高的“梭梭树”,他对着模型吹了口气,“你看,风沙吹不过来啦!”
拆完一摞信封,萧汀和叶澜的图画本上已经画满了各种植物和方案,桌子上摆着分类好的信封,每个信封旁边都放着对应的植物图片和小模型。萧凡和叶之澜走过来,看着孩子们认真的样子,眼里满是欣慰。
“爸爸妈妈,我们要给小朋友们回信!”萧汀举起自己的图画本,上面用拼音 简笔画写好了方案,“还要把植物图片寄给他们,让他们知道种什么!”
叶澜也举起自己的小铁盒,里面装着收集的邮票:“我来贴邮票!还要画小贴纸,给他们加油!”
接下来的几天,萧汀和叶澜忙得不亦乐乎。萧汀负责用拼音 简笔画写回信,把种植方法写得简单易懂,比如“沙棘要种在太阳晒得到的地方,每棵之间隔一个小胳膊的距离”“紫穗槐要种在陡坡上,根要埋深一点,像我们扎马步一样站稳”;叶澜负责给每封信贴邮票、画贴纸,还在信封上画了对应的植物和小动物,比如给阿依古丽的信封上画了沙棘和小鸭子,给小虎的信封上画了盐角草和小螃蟹。
写信的时候,萧汀还会遇到不会写的字,就喊爸爸帮忙,“爸爸,‘扎根’的‘扎’怎么写?”“爸爸,‘耐晒’的‘耐’拼音是什么?”叶澜则在一旁帮忙递蜡笔、剪图片,时不时提出自己的小想法:“姐姐,我们给毛豆寄几颗青蛙卵吧,让他自己养青蛙!”“姐姐,给小石头寄点梭梭树的种子,让他自己种!”
萧凡和叶之澜顺着孩子们的想法,联系了各地的农业部门,帮忙准备植物种子和青蛙卵,还在回信里附上了简单的种植和养殖说明,用孩子们能听懂的语言解释:“青蛙卵要放在清水里,别晒太阳,过几天就会变成小蝌蚪啦!”“梭梭树的种子要埋在沙子里,浇一点点水,就像给小种子喝口水一样!”
回信寄出去的第十天,萧汀和叶澜收到了阿依古丽的回信。信封还是印着小熊图案,信纸里夹着一张照片,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蹲在一片嫩绿的小苗旁边,笑得眼睛弯弯的。信上写着:“萧汀姐姐、叶澜弟弟,沙棘和沙蒿发芽啦!它们长得绿绿的,不怕太阳晒!谢谢你们!” 照片背面画了个大大的笑脸,旁边写着“沙棘加油!”
紧接着,小虎、朵朵、毛豆、小石头的回信也陆续寄到了。小虎的信里说,盐角草长得绿油油的,虫子真的很少,海水也被芦苇挡住了;朵朵的信里附了一张陡坡的照片,紫穗槐长得密密麻麻,泥土再也没有掉下来;毛豆的信里画了稻田里的青蛙和小鱼,说稻子长得好好的,虫子都被青蛙吃掉了;小石头的信里夹着一把沙子,说风沙小了好多,梭梭树和沙棘长得很结实。
萧汀和叶澜把收到的回信和照片都贴在客厅的白板上,白板很快变成了“成果展示墙”。叶澜站在白板前,小手叉着腰,骄傲地说:“我们帮助了好多小朋友!”
萧汀点点头,小脸上满是认真:“我们的联盟越来越大啦!还要帮助更多小朋友!”
萧凡和叶之澜看着孩子们,相视一笑。萧凡说:“我们可以把孩子们的方案整理成‘小研究员生态手册’,用拼音和图画的方式,让更多小朋友能看懂、能用得上。”
叶之澜补充道:“还可以让各地的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种植经验,互相学习,让我们的植物数据库更丰富!”
萧汀立刻跑到自己的科研小角落,翻出空白的图画本:“我来画手册!把每种植物的样子、种法都画下来!”
叶澜也跟着跑去:“我来帮忙涂色!还要画小虫子和天敌,告诉大家怎么抓虫子!”
夕阳透过窗户,照在两个小小的身影上,他们的图画本上,已经开始勾勒出新的植物图案。跨域小联盟的故事还在继续,这些5岁多的小研究员们,用童真的视角、超群的智慧和满满的热情,在生态保护的路上,一步步写下属于他们的萌萌破局故事,而更多花花绿绿的求助信,还在源源不断地寄来,等着他们用爱和科学去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