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未来我必将站在世界之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68章 抗大风挑战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跨域小联盟:模拟仓里的抗风大挑战

《小研究员生态手册》寄出还没半个月,叶澜和萧汀的专属平板就收到了一封带着海风气息的求助信——信封是荧光蓝的,画满了旋转的台风和跳跃的浪花,信纸边缘卷着边,像是被海水打湿过,字迹歪歪扭扭,还带着不少水渍晕开的痕迹:“叶澜姐姐、萧汀弟弟,我是海南的阿泽,今年6岁。我们这里刮12级台风啦!风把缓冲带的芦苇吹得东倒西歪,有的根都露出来了,海水还灌进田里,植物宝宝都快淹死了!手册里的方法不管用,你们能帮帮我吗?”

信纸里夹着一张照片,画面乱糟糟的:田里的芦苇伏倒一片,有的被拦腰折断,浑浊的海水漫过田埂,阿泽穿着雨衣,小脸蛋被风吹得通红,正蹲在地里试图扶起一棵芦苇,背景里的大树都被吹得弯了腰。

叶澜捧着平板,眉头皱得紧紧的,浅紫色小裙子的裙摆不自觉地绞在一起:“12级台风好厉害!芦苇的枝干太细了,根本扛不住这么大的风。”她转头看向萧汀,5岁的弟弟正踮着脚,眼睛发亮地盯着实验室里的科研模拟仓——那是爸爸萧凡特意为他们改造的儿童版,通体是透明的有机玻璃,里面能精准模拟温度、湿度、风速、降水,甚至可以调节土壤盐碱度,操作面板上全是姐弟俩能看懂的卡通图标,比如用旋转的小风车代表风速,用滴落的水珠代表降水,平时做植物耐逆性实验全靠它。

萧汀穿着蓝色背带裤,小手已经抓在了模拟仓的操作杆上:“姐姐,我们用模拟仓造12级台风!再模拟海水倒灌,看看哪种植物能扛住!”他记得爸爸教过,12级台风的风速能达到32.7米/秒,操作面板上只要把小风车图标转到最高档就行,“我们还要把土壤盐碱度调到1.2%,和阿泽信里说的一样!”

叶之澜端来一盘切好的水果,放在模拟仓旁边的矮桌上,笑着补充:“阿泽那里不仅有12级台风,台风过后还会连续下3天暴雨,土壤会长期积水。你们需要找既抗风、又耐涝、还耐高盐碱的植物,而且得是海南本土的,更容易存活。”她把一张打印好的海南本土植物清单放在桌上,上面配着彩色图片,“爸爸已经帮你们筛选了候选名单,有海檬果、秋茄、白骨壤、露兜树四种,你们可以在模拟仓里逐一测试。”

叶澜点点头,立刻拿起清单翻看起来,小手指在图片上一一划过:“先试海檬果和秋茄吧!海檬果的枝干看起来好粗,秋茄是红树林里的,肯定耐盐碱!”她转头对萧汀说,“汀汀,你先准备模拟仓的土壤,要和海南的沙土一样疏松!”

萧汀早就迫不及待了,他踩着小板凳,打开模拟仓的顶盖,里面已经铺好了一层基础沙土。他按照清单上的比例,加入了少量细沙和腐殖质,用小铲子小心翼翼地搅拌均匀,还时不时用小手指捻一捻,感受土壤的疏松度:“姐姐,土壤准备好了!像海边的沙子一样,踩上去沙沙响!”

叶澜拿来海檬果和秋茄的幼苗——都是爸爸从农科院借来的幼苗,根系完整,用营养钵装着。她小心地把幼苗从营养钵里取出来,递给萧汀:“根要埋深一点,至少埋到小手指的长度,这样风才吹不倒!”

萧汀踮着脚,把两棵幼苗分别种在模拟仓的左右两侧,每棵之间隔了两个小胳膊的距离,还在根部周围轻轻压实土壤:“埋好啦!像我们扎马步一样稳!”

接下来就是设置模拟参数。萧汀熟练地转动操作面板上的旋钮,先把风速调到32.7米/秒,操作面板上的小风车图标立刻快速旋转起来,还发出了轻微的呼呼声;然后按下降水按钮,选择“连续暴雨”模式,模拟仓顶部的微型喷头开始均匀喷水;最后,他拿起一个小量杯,倒入定量的盐水,慢慢浇在土壤里,再用自带的盐碱度检测仪插入土壤,屏幕上立刻显示出“1.2%”的数值:“姐姐,参数都设置好啦!12级台风 暴雨 高盐碱,和阿泽那里一样!”

叶澜搬来小凳子,和萧汀一起蹲在模拟仓前,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里面。模拟仓里的微型风扇呼呼作响,水雾弥漫,模拟出的12级台风瞬间席卷了幼苗。海檬果的枝干确实比芦苇粗壮,一开始还能勉强站稳,但随着风速持续,枝干慢慢向一侧弯曲,最后还是拦腰折断,叶子被吹得贴在了模拟仓的玻璃上;秋茄的表现稍好一些,根部牢牢扎在土里,没有倒伏,但叶子被盐水浸泡后,很快就开始发黄、卷曲,看起来毫无生机。

“不行!这两种植物都扛不住!”萧汀急得直跺脚,小手紧紧攥成了拳头,“海檬果断了,秋茄的叶子黄了,肯定活不成了!”

叶澜没有气馁,她皱着小眉头,重新拿起植物清单:“没关系,我们再试白骨壤和露兜树!爸爸说白骨壤的根系很发达,还能排出土壤里的盐分,露兜树的叶子像剑一样,能减少风的阻力!”

姐弟俩立刻动手,把模拟仓里的残枝清理干净,重新铺好土壤,种下白骨壤和露兜树的幼苗。这次,叶澜特意让萧汀在幼苗根部周围铺了一层碎石:“这样能增加土壤的稳定性,根就不会被风吹松了!”

萧汀点点头,小心翼翼地铺好碎石,然后按照之前的参数,再次启动模拟程序。12级台风再次在模拟仓里呼啸,暴雨持续喷洒,土壤被盐水浸泡着。白骨壤的表现果然超出预期,它的枝干柔韧性很强,被风吹得弯成了弧形,却始终没有折断,根部也牢牢固定在土壤里;露兜树的抗风性更出色,它的树干粗壮笔直,剑形的叶子顺着风向摆动,几乎没有受到太大冲击。

台风模拟持续了8小时——正好是海南台风的平均持续时间。姐弟俩全程守在旁边,时不时记录下植物的状态,用拼音 简笔画的方式写在“实验记录本”上:“白骨壤:没断,叶子有点黄”“露兜树:没断,叶子没黄”。

模拟结束后,萧汀关掉风扇和喷头,擦干模拟仓玻璃上的水雾。两人凑过去仔细观察,发现白骨壤的叶子虽然有点发黄,但枝干完好,根系也没有松动;露兜树则几乎没受什么损伤,叶子依然翠绿,根部周围的土壤也很牢固。

“成功啦!白骨壤和露兜树能扛住12级台风!”萧汀兴奋地跳起来,抱住叶澜的腰,小脸蛋通红。

叶澜却没有立刻庆祝,她指着白骨壤发黄的叶子说:“但是它的叶子还是黄了,说明土壤里的盐分太多了,我们得想办法帮它排盐、排水。”她突然眼睛一亮,想起之前在手册里画过的“排水小沟”,“我们可以在种植区挖十字形的小沟,让多余的咸水顺着沟流走,这样植物的根就不会被泡坏了!”

萧汀立刻拍手赞成:“对呀!就像我们玩沙子时挖的小水渠一样!”他立刻动手,用小铲子在模拟仓的土壤里挖了十字形的小沟,沟的深度刚好到小手指的第一关节,宽度能放下一根小拇指,“挖好啦!咸水就能流走啦!”

为了验证效果,姐弟俩再次种下白骨壤和露兜树的幼苗,设置好同样的参数,启动模拟程序。这次,模拟的台风和暴雨结束后,多余的咸水顺着十字形小沟顺利排出,土壤没有积水。白骨壤的叶子虽然还有点轻微发黄,但比之前好了很多,露兜树依然生机勃勃。

“太好啦!这个方法管用!”叶澜开心地拍了拍手,立刻拿起自己的“实验记录本”,用拼音写道:“海南抗风方案:白骨壤 露兜树混种,根部铺碎石,挖十字小沟排水排盐”,旁边还画了模拟仓里的场景示意图。

萧汀看着示意图,突然想起什么,拉了拉叶澜的衣角:“姐姐,露兜树的枝干虽然粗,但是台风太大的话,会不会还是有点晃?我们可以用3D打印笔给它做个小支架!”他指了指爸爸放在实验室角落的3D打印笔——那是特意为他们准备的儿童版,操作简单,能打印出简易的塑料支架。

叶澜眼睛一亮:“这个主意好!支架能帮露兜树站稳,就像我们走路时扶着栏杆一样!”

姐弟俩立刻跑去喊爸爸帮忙。萧凡笑着帮他们打开3D打印笔,设置好温度:“你们想做什么样的支架?”

萧汀用小手比划着:“要像小三角形一样的,因为三角形最稳固!”他在纸上画了个三角形支架的示意图,“套在露兜树的树干上,底部固定在土壤里!”

叶澜补充道:“支架不能太粗,不然会挡住植物生长,要细细的,像小树枝一样!”

在爸爸的协助下,萧汀握着3D打印笔,慢慢打印出三个迷你三角形支架。支架小巧玲珑,底部有三个小尖脚,刚好能插入土壤,顶部有一个圆形的环,能轻轻套在树干上。姐弟俩小心翼翼地把支架放在模拟仓里,套在露兜树的树干上,底部插入土壤固定好。

再次启动模拟程序,12级台风呼啸而过,套着支架的露兜树果然更加稳固,只是轻微摇晃,再也没有之前的大幅度摆动。白骨壤也在十字小沟的帮助下,顺利排出了咸水,叶子保持着翠绿。

“完美!”叶澜和萧汀异口同声地喊道,两人击了个小小的掌。

接下来,姐弟俩开始把这个新方案补充到《小研究员生态手册》里。叶澜负责画图,她在手册的空白页上,左边画了模拟仓的场景,里面有白骨壤、露兜树、十字小沟和三角形支架,右边画了真实种植的示意图,用红色箭头标注出“铺碎石”“挖小沟”“装支架”三个步骤;萧汀负责标注图标,他画了旋转的小风车代表12级台风,蓝色的水滴代表暴雨,盐粒图标代表高盐碱,旁边都打了对勾,说明这个方案能应对这些问题。

“还要给阿泽写一封详细的回信!”叶澜拿起卡通信纸,用拼音 简笔画写道:“阿泽弟弟,我们用模拟仓测试了好多植物,终于找到抗风的方法啦!种白骨壤 露兜树,根部铺碎石,挖十字小沟,再给露兜树装三角形小支架,就能扛住12级台风啦!” 信纸后面还画了模拟仓的实验场景,旁边写着“我们在模拟仓里试过啦,肯定管用!”

萧汀在信封上画了台风和海浪,还贴了一张露兜树的卡通贴纸,笑着说:“阿泽收到信,肯定会很开心!”

萧凡看着孩子们的成果,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你们真棒!不仅找到了抗风植物,还发明了辅助方法,这个方案比爸爸想的还周全!”他立刻联系海南的农业部门,帮忙准备白骨壤和露兜树的种子,还有制作迷你支架的简易材料,一起寄给了阿泽。

就在姐弟俩等待阿泽反馈的时候,模拟仓又派上了用场。新疆的阿依古丽发来微信,说部分沙棘出苗率低,不知道是不是温度的问题。叶澜和萧汀立刻在模拟仓里还原了戈壁的昼夜温差——白天升温至38℃,夜间降至5℃,然后种下沙棘种子,测试不同预处理方法的效果。

“我们试试温水浸泡种子!”叶澜提议,她用小量杯装了30℃的温水,把沙棘种子放进去浸泡6小时,然后种在模拟仓里;另一边则种上没有浸泡的种子,做对比实验。

模拟仓运行了7天,姐弟俩每天都记录种子的发芽情况。结果发现,温水浸泡过的种子出苗率达到了85%,而没有浸泡的只有40%。“原来如此!”萧汀兴奋地说,“沙棘种子需要喝温水,才能发芽!”

叶澜立刻把这个发现补充到手册的“区域专属预处理指南”里,画了一个装着温水的杯子,旁边写着“浸泡6小时”,还用拼音标注了“30℃”(画了个小太阳代表温度)。

十天后,阿泽的回信终于到了。信封还是荧光蓝的,上面画满了笑脸和绿植,信纸里夹着一张照片:阿泽站在一片整齐的缓冲带前,白骨壤和露兜树长得郁郁葱葱,十字小沟清晰可见,露兜树的树干上果然套着迷你三角形支架,背景里没有了倒伏的植物,天空湛蓝。

信上的字迹比之前工整了不少,还画了个大大的笑脸:“叶澜姐姐、萧汀弟弟,你们的方案太管用啦!我们按照你们说的做,12级台风过后,植物宝宝都好好的!海水也顺着小沟流走了,谢谢你们!” 照片背面画了模拟仓的简笔画,旁边写着“模拟仓里的实验真厉害!”

紧接着,阿依古丽也发来反馈,说按照温水浸泡的方法种植后,沙棘的出苗率大大提高,戈壁上的缓冲带长得绿油油的。

叶澜和萧汀把新收到的回信和照片贴在“成果展示墙”上,看着越来越多的成功案例,两人都充满了成就感。

萧汀指着模拟仓,眼睛亮晶晶的:“姐姐,我们还要用模拟仓测试更多植物,帮更多小朋友!”

叶澜点点头,小脸上满是坚定:“我们还要给手册加更多区域的专属方案,让每个地方的小朋友都能种活植物宝宝!”

萧凡和叶之澜看着孩子们忙碌的身影,相视一笑。萧凡说:“孩子们越来越厉害了,模拟仓都快成他们的‘科研法宝’了。”

叶之澜补充道:“我们可以再给模拟仓升级一下,增加更多气候参数,比如模拟沙尘暴、冰雹,让他们能应对更多复杂场景。”

叶澜和萧汀听到爸爸妈妈的话,立刻围了过来。萧汀拉着爸爸的手:“爸爸,我们还要模拟冰雹!看看植物能不能扛住!”

叶澜则说:“还要模拟不同的土壤类型,比如黏土、黑土,这样每个地方的方案都能更精准!”

夕阳透过实验室的窗户,照在透明的模拟仓上,里面的幼苗在灯光下显得格外翠绿。跨域小联盟的科研之路还在继续,这对5岁多的姐弟俩,正用他们超群的智慧和专属的模拟仓,一点点攻克更多生态难题,让《小研究员生态手册》变得越来越完善,也让更多远方的小朋友,能在台风、干旱、风沙的挑战中,守护好自己的植物宝宝和家园。而模拟仓里的每一次实验,每一次调整,都在见证着他们的成长,也书写着属于低龄小研究员的科研奇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