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绿江大桥在晨雾中若隐若现,火车喷出的蒸汽与江面上的水汽混在一起。李云龙拄着拐杖站在车厢连接处,左腿的军裤空荡荡地随风摆动。小张医护员抱着装满笔记的木箱,不安地看着他阴沉的侧脸。
"首长,进去吧,外面冷。"
李云龙没动,目光仍盯着江北方向。远处隐约传来炮声,那是他战斗了一年多的地方。
车厢里突然传来争吵声。一个年轻军官正对着地图破口大骂:"扯淡!这种地形怎么展开装甲集群?"
李云龙皱了皱眉,挪进车厢。十几个刚从国内调来的参谋围在桌边,对着沙盘争论不休。他瞥了眼沙盘——是三八线附近的地形,标注却错了好几处。
"107高地反斜面坡度画错了。"李云龙用拐杖点了点沙盘,"应该再陡15度。"
参谋们愣住了。其中一个戴眼镜的少校不以为然:"这位同志,我们是根据美军地图..."
"美军地图?"李云龙冷笑一声,从怀里掏出个小本子甩在桌上,"这是老子用血换来的实测数据!"
本子摊开的那页画着精细的等高线图,旁边密密麻麻记满了火力点布置和战术建议。参谋们传阅着,表情从怀疑变成震惊。
"您...您是李云龙首长?"眼镜少校突然立正敬礼,"我们在军校学过您的'倒三角防御战术'!"
李云龙摆摆手,转向沙盘:"你们在推演什么?"
"美军可能在金城方向发动装甲突击..."
接下来的三小时,车厢变成了临时课堂。李云龙用拐杖在沙盘上勾画,讲解如何利用朝鲜多山地形迟滞装甲部队。参谋们如饥似渴地记着笔记,不时提出疑问。
"首长,如果美军空中支援太猛怎么办?"
"夜战。"李云龙敲了敲沙盘上的月亮标记,"飞机在夜里就是瞎子。"
"坦克集群侧翼怎么防?"
"这里,这里,埋反坦克雷。"拐杖尖精准点出几个位置,"要埋在转弯处,坦克减速时打底盘最有效。"
小张默默递来水壶,李云龙这才发现嗓子已经哑了。他接过水壶时,注意到车厢角落里坐着个熟悉的身影——金英姬和那个小男孩。少女的胳膊上戴着红十字袖章,正教孩子认汉字。
"他们..."
"跟咱们一起回国。"小张低声道,"英姬被安排在军医院学习护理,孩子...送去子弟小学。"
火车突然鸣笛,缓缓驶过大桥。李云龙望向窗外,江北的群山渐渐远去,江南的田野映入眼帘。他摸了摸胸前口袋里的子弹壳,那里还装着牺牲战友们的家书。
--------
石家庄高级步兵学校的礼堂里座无虚席。当李云龙拄着拐杖走上讲台时,五百多名学员齐刷刷起立敬礼。
"今天讲山地阻击战。"李云龙直接摊开地图,"以长津湖战役为例..."
他的讲课毫无花哨,全是血淋淋的经验。讲到爆破坦克时,直接让学员上来模拟动作;讲到伤员转运时,当场演示如何用绑带制作简易担架。
课后,一个满脸稚气的学员鼓起勇气提问:"首长,听说您一个人就炸过三辆坦克?"
"扯淡!"李云龙一瞪眼,"那是全团兄弟拿命换的!"他指了指空荡荡的裤管,"这条腿,是八个战士用身体挡子弹才保住的。"
学员们沉默了。李云龙缓和语气:"打仗不是个人英雄主义。今天教你们的每个战术,都是无数烈士用命试出来的。"
傍晚,李云龙在办公室里整理教案。小张慌慌张张跑进来:"首长!前线急电!"
电报是徐志成发来的,只有短短几行字:"三团运用你的'梯次防御'战术,成功阻滞美军第七师48小时。彭总批示:李云龙战术要编入全军训练大纲。"
李云龙把电报折好放进口袋,继续伏案工作。窗外,学员们正在操场上练习他教的战术动作,口号声震天响。
"小张,明天加一节夜战课。"他突然说,"用我在雪马里峡谷那仗当例子。"
夜深了,办公室的灯依然亮着。李云龙在教案最后一页写下:"现代战争启示录终章:一支军队的强大,不在于武器先进与否,而在于每个士兵都明白为何而战。"
远处传来起床号的声音。新的一天开始了,而属于这支军队的传承,才刚刚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