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清宫秘史十二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10章 永安封王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太平军进驻永安之后,其严明的军纪令人称道,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除了依法没收乡绅土豪的不义之财,还开仓放粮,全力救济当地困苦的百姓。

这一系列行动,使得太平军迅速赢得了百姓由衷的爱戴与拥护,在当地树立起极高的威望。

洪秀全、杨秀清踌躇满志,审时度势,开展了一项意义深远的政治改革举措,其核心便是封王建制与推行全新历法。

这两项决策,彰显了太平天国与众不同的造反起义,表明洪秀全的起义不是一时冲动,而是酝酿已久的改朝换代。

1851 年 12 月,八桂大地寒风呼啸,永安州衙大堂内,火把通明热浪滚滚,

但见洪秀全身着杏黄龙袍,神采奕奕端坐在大堂中央。

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等将领肃立两侧,其他将领如众星捧月分布四周,或站或立,气氛热烈却庄严肃穆。

洪秀全站起身来,声音沉稳说道:

“自金田举义以来,众兄弟抛头颅、洒热血,皆为推翻清妖、建立人间天国。

今于永安暂立根基,当论功行赏,以定乾坤!”

杨秀清目光炯炯抱拳上前,朗声说道:“全赖天王洪恩,天父庇佑,我等方能披荆斩棘。

然军政事务日繁,清狗尾随直至,恳请天王早定规制!”

洪秀全颔首微笑,展开黄绫诏书宣布:“东王杨秀清听封。”

“在——”杨秀清半步向前,单膝跪下回道。

“杨将军代天父传言,智计超群,军政皆擅,封东王九千岁,节制诸王。”

“谢天王。”杨秀清归队。

紧接着,洪秀全封萧朝贵:“萧将军代天兄传言,冲锋陷阵,勇冠三军,封西王八千岁!”

萧朝贵单膝跪地,声若洪钟:“愿为天王效死!清妖未灭,朝贵不敢言功!”

洪秀全缓步上前,扶起萧朝贵,继续宣读:

“冯将军云山,创教立规,定鼎之功,封南王七千岁;

韦将军昌辉,散尽家财助义举,封北王六千岁;石将军达开,少年英武,文武双全,封翼王五千岁!”

洪秀全言毕,冯云山躬身行礼,语调恳切道:

“臣等受封,当思责任重大。今虽暂安,然清军环伺,还需速定方略!”

韦昌辉和石达开分别施礼谢恩。

洪秀全将诏书高举,声震屋瓦:“诸弟所言极是!自今日起,太平天国建制初成!

东王总揽军政,西王之下皆属东王节制,余王各司其职,待羽翼丰满,必直捣燕京,还我汉家河山!”

众王齐声高呼:“愿随天王,共伐清妖!

与会的其他将领高呼:“天父天兄,太平天国万岁!”

这一封王诏令的颁布,基本确立了太平天国的初期官制,使得太平天国的政权组织更加完善,权力结构更加清晰。

“……”

从封王一事中,我们不难看出,萧朝贵的地位超过了冯云山,这是一个颇为重要的信号。

冯云山作为创建上帝会的元老,在草创时期,其贡献与能力远超洪秀全。

若没有冯云山深入紫荆山,与烧炭工们同甘共苦,也就没有广西上帝会的发展壮大。

兴许洪秀全为了平衡广西派的怨气,把第二第三把座椅交给了广西派头领。

冯云山为顾全大局,主动退出了前三名份的竞争,实乃令人钦佩。

封王过后,洪秀全着手改革历法,改变历法意味着改朝换代。

意味着与大清不共戴天。

洪秀全摒弃清朝纪年,颁行由冯云山早年构思、结合中西元素的新历法——天历。

天历定一年为三百六十六天,分十二个月,设定七天为一个礼拜,同时保留传统二十四节气。

规定单月三十一日、双月三十日,

立春、清明、芒种、立秋、寒露、大雪六节气为十六日,其余十八节气皆十五日 。

新历法的推行,不仅为民众生产生活提供了时间依据,更在精神层面,强化了太平天国与清朝的区分,彰显出反清建国的决心。

除了官制和历法改革,洪秀全还颁布“三谕”:《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奉天诛妖救世安民谕》、《谕救一切天生天养中国人民谕》,

以上帝的视角,明确反清立场。

同时严明纪律,严禁私藏金银财物,一切战利品皆需上交天朝圣库,保证资源合理分配与集体使用。

这一点有点超前意识,有**色彩,大家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地同耕。

天朝制度还规定人民须蓄发,从外在形象上,摆脱清朝“剃发留辫”的奴役标志。

刊行官方文书,统一思想,加强内部沟通与宣传。

此外,针对混入队伍的奸细周锡能,洪秀全果断下令肃奸,处决叛徒,净化了内部环境,震慑了骑墙派。

“……”

在永安的这段日子里,太平军虽面临清军围困,但通过永安建制,改变历法等措施,

使太平天国从单纯的起义武装,转变为具备政权雏形的组织。

太平军在永安完成改制的同时,清军也没闲着。

钦差大臣赛尚阿调遣重兵,将永安城围得水泄不通,妄图将太平军一举歼灭。

太平军凭借永安坚固的城防,坚守长达半年之久。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缺粮缺水缺兵器的困境日益凸显,清军显然做好了围困的准备。

太平军组织几次突围,都被清军挡了回来,如果再耽误一段时间,饥寒交迫的起义军,更无力突围。

突围成为太平军求生与发展的必然抉择。

永安府衙的豆油灯长夜不熄,天王和几位王爷彻夜商讨战策。

此时,罗大纲火急火燎来到府衙,“禀天王!”罗大纲突然掀袍跪地,玄色战袍上沾满泥血。

“末将愿率伍百死士,冲出东门,夜袭清军把守城门的营垒!后续部队趁势突围。”

“胡闹!”韦昌辉猛然拍案,“清军二十营环伺,你那伍百人去送死不成?”

罗大纲却挺直脊梁,虎目圆睁:“末将麾下皆是矿工出身,火铳装填新式散弹。

今夜子时月黑风高,只要能撕开缺口,主力便可顺着山涧直插官道!”

洪秀全凝视着罗大纲,忽然想起金田起义时,正是此人率乡勇奇袭清军粮草营。

殿外夜风呼啸,吹得烛火明灭不定,天王缓缓抬手:“准了,明夜行动,祝罗将军旗开得胜。”

“谢天王,”罗大纲面露笑容,躬身而去。

1852 年 4 月 3 日,在如墨的雨夜中,洪秀全下达了“突围令”。

当夜,罗大纲为先锋官,率领五百人马从东门杀出,

(罗大纲青年时期加入天地会,活跃于两广地区,是天地会地方首领。

道光二十九年,岭南大饥荒,罗大纲以“三合会”首领率饥民暴动。

次年,因官兵追捕,进入广西避难,加入上帝会)

罗大纲对永安的地理环境相当谙熟。

罗大纲身先士卒,向城东北的古苏冲发起了突袭,随即攻破了玉龙观,为后续部队扫除了前进障碍。

突围前夜,大雨突然而至,二万多太平军从东门突围而出,

次日上午,清军发觉太平军已突围,迅速赶到古苏冲,太平军后卫部队与清军接火,激战至傍晚。

7日,清兵重兵云集,太平军两千多人壮烈牺牲。

已突围到昭平大垌的洪秀全闻讯,立即发动全军备战迎敌,当晚占据平冲、旱冲、崩冲两侧山梁及前后隘口冲渠。

8日清晨,当清副都统乌兰泰和提督向荣带兵涌进这三冲的峡谷时,

突然号炮连天,太平军一队人马断其后路,在平冲两侧高地,义军的红衣大炮怒吼发出炮弹,

各处伏兵齐起夹攻,歼敌四、五千人,清总兵长瑞被当场炸死,都统乌兰泰受重伤,清军大败。

不久乌兰泰伤重不治而亡。

太平军在突围战中虽曾遭受损失,终于获胜,摆脱追敌,向北进军,开始围攻桂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