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清宫秘史十二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11章 桂林攻坚战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1852 年,咸丰二年,在罗大纲英勇打先锋的带领下,

太平军经过一番激战,终于成功摆脱了清军的包围,像脱离牢笼的猛虎,向着北方进发。

此时,杨秀清审时度势,向天王洪秀全提出,“当下攻下桂林,方为上策,桂林府粮多武器多,如此我们就有了补充。”

洪秀全准奏,于是,起义军将进攻的矛头对准了桂林,一场激烈的桂林之战。就此拉开帷幕。

杨秀清进攻桂林也是临时起意,太平军自永安(今蒙山县)突围后,最初计划是东进与广东天地会会合。

毕竟广东是洪秀全的故乡,当时广西提督向荣,敏锐地猜到了太平军这一意图,遂在昭平布下重兵,切断了太平军的这一进军路线。

面对如此困境,杨秀清当机立断,迅速调整战略,将目标转向桂林。

桂林地处广西东北部,与湖南紧邻。

湖南多山区,在大清时期,此地匪患频发,就如大家所熟知的《湘西剿匪记》描绘的那般,

那里山高林密,清廷对这里的管理,鞭长莫及,布防相对松弛。

杨秀清的战略意图十分明确:若能攻下桂林,便坚守此地。

若难以坚守,就可顺势进入湖南境内开展游击作战。

进可攻退可守!

杨秀清此战略计划,犹如高手对弈,走一步看两步,足见其军事才能卓越,堪称军事奇才。

然而,他未曾料到,清军阵营中亦有能人,一场极速调兵守城的计划正悄然展开。

“……”

据资料显示,在杨秀清将目标锁定桂林时,桂林城中的清军兵力起初极为薄弱,

仅有不满两千的乡勇及各衙门差役,且大多在外,城中防守空虚,

并且城中大炮均运到永安(蒙山县)参加围捕未及时运回。

而彼时的太平军,兵力同样不足,约两万余人,其中战斗部队人数相对较少。

真正能提枪作战的精兵不超过一万余人。

尽管如此,杨秀清信心十足,认为凭借现有兵力,攻城应绰绰有余。

然而,事情并未如杨秀清所期望的那般发展。

清军大营中军帐中,闷热的空气笼罩在四周,探马匆忙来报:

“提督大人,长毛有进攻桂林的迹象,望大人早做准备。”

营帐内的气氛瞬间凝重起来。“进攻桂林,难道不东进广东了?糟糕!”向荣半信半疑。

紧接着,探报再次传来,证实了太平军放弃东进广东,转而直逼广西首府桂林的计划。

向荣深知,此时的桂林城守备空虚,城内驻军不足千人,根本无力抵御太平军的强大攻势。

他双眉紧锁,在营帐内来回踱步,脸上满是焦虑之色,心中暗自提醒:“桂林绝不能有闪失。”

就在此时,幕僚周文韬快步上前,拱手说道:“大人勿忧,卑职倒有一计。”

“啊?快快讲来。”

“大人,如今局势万分紧急,常规调兵已然来不及,何不采用‘分兵合进,急报求援’之法。”

向荣目光灼灼地望向幕僚:“此话怎讲?”

周文韬赶忙展开地图,指着桂林周边详细说道:“首先,大人可即刻选派八百里加急信使,向全州、灌阳驻军送去军令,

命他们不惜一切代价,日夜兼程驰援桂林。

其次,就近抽调平乐、阳朔两县的绿营兵勇,虽说他们战力稍弱,但胜在距离近,可解燃眉之急;

再者,传令沿途驿站,备好快马,让各路人马的军情,能迅速传递,以便大人随时调整部署。”

向荣沉思片刻,用力点头道:“此计可行,但仅凭这些兵力,恐怕仍显不足。”

周文韬胸有成竹地回道:“大人可派三千铁骑军,连夜兼程赶往桂林。长毛队伍行军缓慢,他们要兼顾家属,拖拖拉拉,

如此,在长毛到达之前,桂林必将固若金汤。”

向荣一拍桌案,大声下令道:“好!就依此计!来人,即刻选派得力信使,将命令送往各地,选拔三千铁骑军,即刻出发。”

随着一道道命令迅速下达,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行动,在夜色中迅速展开。

“……”

4 月 17 日,太平军先遣部队抵达桂林城下,一场激烈的攻防战,就此打响!

“弟兄们,趁敌不备,咱们撞开城门,再立战功!”

罗大纲率领一千名太平军,身着在永安大峒歼灭战中缴获的清军号衣,打着乌兰泰部的旗号,试图骗开桂林南门。

然而,早已入城向荣派来的特使,叮嘱守城将领提高警惕,

当守门将领敏锐地发现叫门的队伍中有人披散长发,瞬间识破了太平军的计谋,

当即下令守军架炮轰击。刹那间,炮声轰鸣,太平军冒充清军行动宣告失败。

次日,东王杨秀清果断下令全面攻城。

太平军将士们士气高昂,纷纷架起云梯,奋勇攀登。

但城头上的清军居高临下,凭借滚木礌石、枪炮箭矢齐射,进行顽强抵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一时间,喊杀声、枪炮声交织在一起,太平军进攻受阻,初战未能成功。

19 日,太平军将炮台,架设在桂林文昌门外的象鼻山顶,居高临下猛轰城内。

炮弹如雨点般落下,城内顿时硝烟弥漫,虽给城内造成一定恐慌,但桂林城墙高大坚固,炮火未能轰塌城墙。

强攻不下,太平军又尝试其他战术。

先锋罗大纲令敢死队,将木桌子裹上湿棉被,顶在头上攀爬云梯登城,试图以此抵御清军的热油。

但清军和民团毫不示弱,他们往下抛砸大石头,一时间,惨叫连连,太平军突击队死伤惨重,不得不暂时退却。

除了正面强攻,太平军还采用挖地道攻城法,试图挖掘通道,深入城墙下填埋炸药,炸塌城墙。

然而,桂林独特的山地形成的巨大花岗岩,致使挖掘工作困难重重,这一战术最终也未能奏效。

与此同时,钦差大臣赛尚阿,紧急下令各路清军驰援桂林。

4 月底 5 月初,桂林城的清军兵力大增,总计 超过了3 万人,兵力远超太平军。

清军兵力的增强,使得太平军攻城愈发艰难,战场局势对太平军愈发不利。

面对清军的顽强抵抗和兵力优势,洪秀全仍不愿放弃攻打桂林,他决定密造“吕公车”。

吕公车是一种大型攻城器械,与城齐高,二丈宽,每车有七具云梯,可联合而上。

车有数层,每层可容百人,第二层储火药包。据说是姜子牙所发明。

太平军将吕公车推到城下,藏在车上的太平军精兵,向城上抛掷炸药包,轰击清军守兵。

然而,清军反应迅速,纷纷将未爆的炸药包投到吕公车上,引发了强烈爆炸。

只听“轰”的一声巨响,吕公车被炸得粉碎,车上的太平军也被炸得血肉横飞,攻城再次以失败告终。

太平军在桂林城下,浴血奋战了整整一个月,尽管全体将士英勇作战,但始终未能攻下桂林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