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在岳州停留四天后,便准备往湖北进发。
1853年12 月 17 日,太平军主力登上战船,沿着长江北岸的水路进发,
与此同时,另有部分部队沿着长江东岸的陆路徒步行进。
显然,太平军是为了分散清军的注意力,同时还能起到相互照应的作用。
太平军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拿下武昌。
不过,陆路部队在前进途中,不可避免地要经过蒲圻、咸宁二县,这意味着他们必将遭遇清军的阻击。
彼时,湖北巡抚常大淳侦查到了太平军的动向,赶忙下令蒲圻(qi)知县周和祥加固城墙,操练乡勇,随时迎战太平军的进攻,
周和祥这个知县官衔,是用3000两银子买来的。
上任不到一年,本金还没回来,就摊上太平军路过此地这件事,心中直埋怨自己倒霉。
他哭着请求巡抚常大人增兵:“大人,我这个小县城里,目前还没有打过仗的士兵,请大人派实战士兵来吧!”
常大淳考虑确实是实情,于是增派500多名清兵,去围追堵截太平军。
但这些防御举措,在气势如虹的太平军面前,显得不堪一击。
咸丰二年冬月初八晚(1852 年 12 月下旬),太平军如神兵天降,兵临蒲圻城下。
此时,石达开惊讶道:“奇怪,护城河干涸见底,转而一想,这不是好事情吗?”
太平军果断采取四面环攻的策略。
“进攻——!”
在凛冽的寒风中,喊杀声、枪炮声交织在一起,响彻夜空。
仅仅一夜的激战,到初九清晨,蒲圻城便宣告沦陷。
知县周和祥以及清兵、乡勇 2000 余人皆被歼灭,众多官员被斩首。
太平军在蒲圻开仓放粮,救济贫苦百姓,百姓恨官府残暴无度,放火烧毁县衙,以宣泄对清廷统治的不满。
原本太平军计划在蒲圻休养一个礼拜,然而,仅过一天,探马便匆匆来报,称湖北巡抚常大淳派兵来袭。
太平军目标是武昌,不想在其他地方耗费精力,于是当机立断,主动放弃蒲圻,继续踏上北上征程。
太平军向咸宁进军,在行军途中,并未遭遇清军的有效抵抗。
太平军顺利通过咸宁,并且在此地,缴获船只五千余艘。
这些船只的加入,进一步壮大了水师力量,为后续的作战,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持。
“……”
咸丰二年(1852 年),12月 22 日,这支陆路部队率先抵达湖北省会武昌城外。
两天后,走水路的主力军也来到了武昌城前,两支部队胜利会合,人欢马嘶,甚是热闹。
武昌,这座湖广总督驻地、长江中游核心枢纽的城池,不仅是清廷在南方统治的关键要地,更是太平军自起义以来,所面临的最为重要的战略要地。
太平军能否攻下武昌,对前途命运相当重大——
太平军如何打这关键一仗呢?
深夜,太平军大营帐内,油灯摇曳。
洪秀全手抚《原道救世歌》书卷,杨秀清匆匆入帐,寒气随他身形涌入。
洪秀全目光忧虑,低声问:“东王,武昌城墙高厚,清军布防严密,此番攻城,恐非易事。”
杨秀清神情坚毅:“天王!臣以为,清军重兵皆守陆路城门,长江防线必存疏漏。
我军自湘江而下,水营已有战船万余,何不水陆并进,直取武昌?”
洪秀全起身踱步:“水路?江面宽阔,清军水师若设伏拦截……”
杨秀清展开手绘地图,指尖点向长江:“天王请看!武昌北临长江,若我水师以铁索连舟,三日内必成浮桥,贯通汉阳与武昌。
陆路分兵佯攻东门,实则以精锐从江边破城。清军以为我军必走陆路,定难料江水成道!”
洪秀全沉吟片刻道:“此计虽妙,但粮草辎重如何转运?冬季水浅,战船能否畅行?”
杨秀清胸有成竹:“臣已命唐正财率水营,招募沿江船民为向导,选择搭浮桥的最佳地点。
水路运粮可比陆路快三倍!另派轻舟探路,专寻深港而行。待浮桥落成,我军主力踏江而过,武昌指日可下!”
洪秀全瞬间目光灼灼,抚掌道:“好!东王此策,暗合天父旨意!传令各部,水陆并进,克武昌为我天国立威!”
杨秀清单膝跪地:“愿天父护佑,此战必破清廷!”
帐外寒风呼啸,远处隐隐传来江水拍岸之声。
洪、杨审时度势,面对清军依托的坚固城墙,太平军决定采用“水陆协同、多点突破”的精妙战术。
其中两大关键行动——架设浮桥与地道爆破,成为扭转战局的核心要素。
计划最终要由行动来实现,东王杨秀清急令水营首领唐正财,率部架设浮桥。
时值隆冬,江面寒风呼啸,冰冷刺骨,但太平军将士们毫不畏冷。
在唐正才指挥下,他们以惊人的速度展开行动。
“嘿呀嘿呀!”号子声传来,只见他们用粗壮的铁索将一艘艘巨舟紧密串联在一起,再用木板、门板精心搭建桥面。
在夜色的掩护下,太平军将士们争分夺秒,齐心协力。一夜之间,两座横跨长江的浮桥,如同从天而降,稳稳落在江面上。
一座连接汉阳鹦鹉洲与武昌白沙洲,另一座则牢牢地贯通汉阳南岸与武昌大堤口。
与此同时,汉口与汉阳之间也成功架设起浮桥,武汉三镇就此紧密联为一体。
这些浮桥的建成,犹如一条条钢铁巨龙,让太平军的人马、辎重,得以快速过江,大大提高了作战效率,
远远观察的清军惊愕不已,没想到传说中一夜架桥的神话,变成了现实。
历史证明,用铁锁连接起船只当浮桥是可行的,三国赤壁之战,曹操不就是用铁链连接了大船吗?
曹操最终失败是因为诸葛亮用了火攻,太平军用了此办法,是笃定清军没有像诸葛亮、周瑜这样的能人,所以不用考虑清军会用火攻。
不过,清军当时确实想办法悬赏破坏浮桥之人,然而,面对士气如虹的太平军,
却无人敢出城挑战,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太平军,通过浮桥不断集结兵力。
在水面战场激战正酣的同时,一场隐秘而关键的“地下进攻”,也在武昌城墙下悄然拉开序幕。
太平军中有大量来自广西、湖南的矿工,他们凭借着挖掘矿洞的丰富经验,毅然承担起“穴地攻城”的重任。
这就是术有专攻,矿工们挖石头都不在话下,破坏城墙绰绰有余。
他们分成两组,在文昌和平湖门附近,从百米外开始往下挖。
你还别说,湖北地质太坚硬,士兵不时遇到花岗岩,不过对于久经沙场的矿工来说都是小意思,
就是地道内的潮湿,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气息,这是矿工们无法改变的事实。
虽是大冬天,矿工们斗志昂扬,头上汗如雨下,他们充满了必胜的信念。
“快点,运土的快些”,他们用荆条编织成筐往外运土,
挖一段距离,为防止塌方,他们再用坚实的木桩加固洞壁,就这样日夜不停地,向着城墙底部掘进。
每掘进一尺,都凝聚着矿工们的汗水与努力,他们深知,每前进一步,就离胜利更近一步。
转眼新年来到,1853 年 1 月 12 日,正值农历新年前夕,武昌城内富户人家放起了鞭炮,年味越来越浓。
就在这新旧交接的日子,文昌门附近的地道率先顺利完工。
太平军在地道尽头,埋设了大量火药,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城墙轰然坍塌二十余丈。
太平军之所以在这时候点燃炸药,是因为考虑到清军在迎新年的时候,防备有些懈怠。
早已严阵以待的太平军将士,在林凤祥、李开芳的率领下,如潮水般涌入缺口。
与此同时,其他方向的太平军地道也点燃了炸药,“轰轰”上下齐动,地面云梯竖起,红巾军趁势攀梯攻城,
清军上下失守防不胜防,防线在太平军的猛烈攻击下,瞬间土崩瓦解。
“冲啊!杀啊!”红巾军喊声震天动地,守城清军纷纷丢弃武器,跪地投降!
“顶住!给我顶住!退后一步格杀勿论!”湖广巡抚常大淳声嘶力竭大喊大叫。
兵败如山倒,常大淳见大势已去,绝望挥刀自尽而死,湖北布政使等一众官员或死或逃。
至此,这座被清廷视为“南方锁钥”的重镇,在跨年的烟火中,稳稳落入太平军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