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办公室的灯刚亮,小陈就抱着一摞打印纸推门进来,纸页哗啦啦地抖着,像捧着一叠刚出炉的煎饼。他把资料往桌上一放,喘了口气:“刘师傅,您要的客户原话,全按国家、项目、原话内容分类整理好了,连标点都没动。”
尤哈紧跟着进来,手里拎着个U盘晃了晃:“电子版也备份了,还加了关键词标签,搜‘玻璃’‘信任’‘推荐’这种词,三秒出结果。”
阿米尔最后一个到,眼睛有点红,但嘴角压不住地翘:“我昨晚翻了所有邮件和录音,补了三条漏掉的回访记录——有个德国客户说咱们的‘抗风压性能像阿尔卑斯山一样可靠’,这话不拿来当标题都可惜了。”
刘好仃正拧开保温杯,茶叶在热水里打着旋儿浮上来。他听着三人七嘴八舌,没急着说话,只是把杯子轻轻搁在那摞打印纸上,热气顺着纸边往上爬,像给文字镀了层雾。
“行。”他点头,“现在,咱们来搭台子。”
他拉开白板架,哗啦一声展开三块活动板面,左边贴东南亚社媒数据,右边挂欧美专业平台分析,中间空着,只画了个大问号。
“客户愿意替我们说话,那咱们就得把话筒递对地方。”他拿起记号笔,“小陈,你先说,咱们那些‘被记得’‘被理解’的故事,在东南亚怎么放?”
小陈翻开笔记本,语气一下子利落起来:“TikTok上,情绪比逻辑管用。我建议做‘玻璃背后的人’系列——拍车间老师傅打磨边角的特写,配上客户原话当字幕。比如那位印尼客户说‘他们连我临时改的尺寸都记得’,就放在这段视频结尾,黑屏,白字,静音三秒,再响轻音乐。”
尤哈接得飞快:“还可以搞‘客户一句话挑战’——把‘你们怎么发现这家厂的?’发给老客户,让他们拍十秒回答。我认识的那个跨境MCN说,这种互动内容流量能翻倍。”
阿米尔皱眉:“可咱们拍出来,谁审?谁发?万一哪句文案翻译错了,说成‘我们厂专做偷工减料的玻璃’,那可就成国际笑话了。”
“所以不急着发。”刘好仃在白板上画了个“测试圈”,“先内部试水。挑三个客户故事,做成不同版本,发给咱们在东南亚的代理、实习生、合作设计师,看他们第一反应是什么。是笑?是转发?还是‘这啥意思’?”
小陈眼睛一亮:“对,就像咱们调玻璃配方,先小炉试烧,不炸炉再放大。”
刘好仃笑了:“聪明。那就定下来——东南亚这块,先做轻量短视频,主打‘人情味 真实感’,渠道以TikTok和WhatsApp为主,内容由尤哈牵头,小陈配合文案本地化。”
他转身面向右边白板:“那欧美呢?那边要数据、要专业、要背书。”
阿米尔清了清嗓子:“我整理出二十一条客户技术反馈,全是带具体参数的。比如南非张工说‘你们的夹层玻璃在70度高温下仍保持光学清晰度’,这种话,往LinkedIn上一贴,比我们自己吹强十倍。”
“不止。”刘好仃拿起一支红笔,在某条推荐语下划了道线,“你看这句——‘他们最新研发的自清洁镀膜技术,让幕墙维护成本直降40%’。这是哪位客户说的?”
“德国慕尼黑的施密特事务所。”阿米尔翻记录,“他们刚用咱们的玻璃做了个地标项目。”
刘好仃把这句话剪下来,贴在白板正中央,圈了个红圈:“这就是咱们的‘技术锚点’。接下来的内容营销,就围着它转。”
他转向小陈:“你和阿米尔合作,写三篇深度文章——一篇技术白皮书,附测试报告;一篇客户案例,讲施密特项目怎么靠这块玻璃省了百万维护费;第三篇,做成信息图,发Twitter和行业论坛。”
“可咱们没人会做信息图啊。”小陈挠头。
“不会就学。”刘好仃从抽屉里掏出一张培训报名表,“我刚联系了市工业设计协会,下周有场‘B2B视觉传播’工作坊,你们俩去听听。回来,咱们自己建模板。”
会议室里静了两秒,尤哈忽然笑出声:“刘师傅,您这是要把咱们全逼成多面手啊。”
“不是逼。”刘好仃把笔帽咔嗒一声按上,“是伸展。人像玻璃,越压越脆,越拉越韧。”
他走到中间白板前,问:“中东和南亚呢?那边要‘慢渗透’,咱们怎么破题?”
尤哈翻着客户原话,忽然停住:“有个利雅得的客户说,‘他们斋月前寄来的手写贺卡,我贴在办公室三年了’。”
“还有个孟加拉采购商。”小陈补充,“他说‘你们的销售经理记得我父亲忌日,那天没打电话’。”
刘好仃点头:“所以那边不是靠内容,是靠‘时间 细节’。我建议做‘年度客户记忆档案’——每个重要客户,建个专属记录,生日、项目节点、家庭大事,全都记下来。每逢节日,不是群发邮件,是手写一句祝福,附一张他们项目实景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阿米尔皱眉:“手写?咱们哪有那么多时间?”
“不用全员写。”刘好仃说,“挑二十个核心客户,我带头,每人负责两三个。字丑没关系,诚意在就行。你们想想,别人收十封群发邮件,不如收到一封写着‘您上月提的通风问题,我们已优化方案’的私信来得扎心。”
尤哈忽然举手:“那咱们能不能把‘客户原话’做成实体礼物?比如把他们夸咱们的话,印在定制玻璃书签上,回访时送出去。”
“好主意。”刘好仃眼睛亮了,“玻璃书签,透光,能照见字——就像咱们的服务,要让人看得见真心。”
三块白板渐渐填满,像三块拼图,终于连成一片。
可就在这时,小陈犹豫着开口:“刘师傅,想法是好,可资源……咱们现在人手就这么多,钱也有限,真要全铺开,怕是顾此失彼。”
尤哈也点头:“我赞成先试东南亚,那边成本低,见效快。欧美内容制作周期长,万一投了精力没回音,打击士气。”
阿米尔却坚持:“我觉得该主攻欧美。技术口碑一旦立住,全球都认。东南亚再火,也是短视频热闹,难签大单。”
会议室一下子安静下来,像熔炉暂停了鼓风。
刘好仃没说话,而是从包里掏出一张工厂平面图,铺在桌上。他用笔在不同区域标出人手分布:质检组三人,包装组两人,研发部一个实习生。
“咱们不是大厂,拼不起全面开战。”他声音平稳,“所以得‘跳一跳,够得着’。”
他画了三条线:
第一条,东南亚社媒,投入现有资源的40%,主攻TikTok和WhatsApp,三个月内出十支视频,目标是提升代理询盘量20%。
第二条,欧美内容营销,投入30%,先做三篇核心文章,发布在行业平台,目标是吸引五家新客户主动联系。
第三条,中东南亚关系维护,投入20%,做客户记忆档案和定制书签,剩下10%留作应急。
“不求一口吃成胖子。”他说,“先让一个渠道跑通,再复制经验。”
尤哈看着那张图,忽然笑了:“您这分配,跟咱们调玻璃退火曲线似的——升温慢,保温久,降温稳。”
“对喽。”刘好仃合上笔帽,“火候到了,玻璃才透亮。”
阿米尔还是有点犹豫:“可万一试了三个月,没效果呢?”
刘好仃看着他,没立刻回答,而是从手机里调出一张照片——是昨天整理客户原话时,他顺手拍的。
照片里,一页泛黄的回访问卷上,一行手写字格外清晰:“他们记得我女儿叫莉娜,还问她实习想学哪块。”
“咱们的底气,不是PPT。”他把手机转过去,“是这些字。是人和人之间,真的被看见了。”
他收起手机,声音轻却坚定:“所以别怕试错。咱们要做的,不是保证一定成功,而是保证——每一次尝试,都离‘被记得’更近一步。”
会议室里,空调吹过纸页,发出沙沙的轻响。
小陈忽然站起来,把笔记本翻到新一页:“那我今天就起稿,先做三条短视频脚本。”
尤哈也撸起袖子:“我下午就联系那个MCN,问问他们怎么避坑。”
阿米尔盯着白板上的“技术锚点”,低声说:“我先找施密特事务所,问问能不能授权用他们的项目照片。”
刘好仃没再说话,而是拿起记号笔,在计划表最后一栏写下:“三个月后,复盘效果,动态调整。”
他刚写完,尤哈忽然“哎”了一声:“刘师傅,您说……咱们要不要给这个计划起个名字?总不能一直叫‘客户原话说了算’吧。”
刘好仃笔尖一顿,抬头看向窗外。
阳光正斜斜地切过厂区,照在玻璃堆垛上,折射出七种颜色,像一道微型彩虹落在水泥地上。
他想了想,笑着在计划表顶端写下六个字:
“透·见”计划。
“玻璃要透,才能见光。”他说,“咱们的传播,也得让人看见真心。”
众人笑了,小陈还小声嘀咕:“这名字,比咱们厂名还像大公司。”
刘好仃没接话,只是把计划表拍了张照,发进工作群,附言:“从今天起,每块玻璃,都是我们的广告牌。”
他收起手机,正准备收拾白板,忽然听见尤哈在背后说:
“刘师傅,我刚想起来——我认识的那个MCN,他们上个月刚帮一家陶瓷厂做了TikTok出海,三个月涨粉二十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