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01集:社交媒体营销启动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尤哈放下手机,指尖还在屏幕上多按了一下,像是要把那条消息钉进水泥墙里。他抬起头,声音压着兴奋的颤:“刘师傅,MCN那边回了,说咱们的账号资料他们看过了,没问题,随时能上线。”

刘好仃正把一叠打印好的品牌口号往文件夹里塞,听见这话,手一顿,纸角轻轻翘了起来。他没说话,只是把文件夹合上,往桌上一放,动作利落得像关上了一扇炉门。

“那就今天办。”他说,“账号注册,一个不落。”

小陈立刻从工位上弹起来,椅子在地砖上划出一道短促的“吱——”。他打开笔记本电脑,屏幕亮起的瞬间,映出他微微发紧的脸:“TikTok、Instagram、Facebook、LinkedIn……咱们要上的平台,得有八个吧?”

阿米尔已经翻开了邮箱草稿箱:“每个平台注册要求不一样。LinkedIn要公司邮箱验证,Instagram得绑手机号,有些还得人脸识别——咱们厂的网络IP一注册就弹验证码,根本收不到。”

“网络问题我来搞。”尤哈撸起袖子,掏出手机拨了个号,“我那朋友搞跨境电商的,天天注册海外账号,他说得搭梯子,还得用虚拟号码接验证码。”

电话接通,尤哈一边听一边点头,顺手在便签上画了个小人儿举着信号塔,底下写了个“稳”。挂了电话,他咧嘴一笑:“搞定。他发了个工具链接,我这就配环境。不过提醒了一句——新号刚注册,平台可能会限流,头两周发的内容,别指望爆。”

刘好仃听着,顺手把这句话记在了计划表边上,字写得方正,像焊在钢板上的编号。他没多说,只点了下头:“限流不怕,先亮个相。咱们不是来抢热搜的,是来‘透·见’的。”

小陈在旁边小声嘀咕:“这感觉,像第一次把玻璃样品寄给国外客户,手都在抖。”

“抖就对了。”刘好仃把保温杯往桌上一搁,“说明你还当回事。”

办公室的空调嗡嗡响着,三台电脑屏幕同时跳出注册页面,蓝的、白的、灰的,像三块刚出炉的玻璃板,还没镀膜,透着生涩的光。

尤哈负责技术搭桥,小陈和阿米尔分头准备资料。公司英文名、营业执照扫描件、官网链接、联系邮箱……一项项填进去,像往炉膛里一勺勺加料。填到“品牌简介”栏时,小陈卡住了。

“写啥?‘专业玻璃制造商,品质保证’?太干了。”

阿米尔探头看了一眼:“别抄官网那套。咱们‘透·见’计划的核心是‘人话’,简介也得像人写的。”

小陈灵光一闪,翻出上回整理的客户原话文档,挑了句最朴实的:“就写——‘我们记得客户改过的尺寸,也记得他们女儿的名字。’”

尤哈从电脑后抬起头:“行,这句够扎心。放TikTok简介里,比KPI都管用。”

刘好仃走过来扫了一眼,笑了:“就这句。别的平台也照这个调子来,别整虚的。”

注册进度一条条推进。TikTok最先通过,邮箱里蹦出一封“Wele to TikTok for Business”的确认信,小陈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成了!咱们在东南亚有户口了!”

LinkedIn慢些,卡在邮箱验证。阿米尔赶紧用公司邮箱重新绑定,又上传了施密特事务所项目的技术白皮书作为资质证明,等了二十分钟,系统终于绿灯放行。

“欧美阵地,拿下。”他松了口气,顺手把白皮书PDF拖进共享文件夹,命名为“技术锚点-1”。

Facebook和Instagram并联注册,尤哈用朋友给的虚拟号码接了验证码,一连过了两个。他拍了下桌子:“中东和南亚渠道,通了!”

最后一个YouTube账号,因需要企业对公账户验证,得等财务走流程。刘好仃大笔一挥:“先不等了。能上的先上,YouTube下周补。”

八平台注册完成七,像七块玻璃拼成一面幕墙,终于映出了光。

“下一步,发内容。”刘好仃站在三人身后,声音不高,却像锤子敲在钢架上,“第一波动态,今天发。”

小陈立刻调出昨晚写的脚本。东南亚三条短视频,主打“老师傅的手”“客户一句话挑战”“定制玻璃书签”。他一条条念:“第一条配文——‘这块玻璃的边角,他磨了四十年。’背景音乐用印尼民谣,字幕用客户原话:‘他们连我临时改的尺寸都记得。’”

尤哈点头:“情绪对。再加个话题标签,#GlassWithMemory,有记忆的玻璃,容易被搜到。”

阿米尔翻着欧美方向的文案:“这边我写了三篇。LinkedIn发技术白皮书摘要,配图是施密特项目的幕墙实景。Twitter发信息图,对比传统玻璃和咱们自清洁镀膜的维护成本。专业论坛发客户案例,标题就用刘师傅圈的那句——‘幕墙维护成本直降40%’。”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刘好仃听着,忽然问:“数据有出处吗?比如那个40%,能附测试报告链接吗?”

阿米尔一愣:“目前报告是内部文件,没公开链接。”

“那就先不放具体数字。”刘好仃说,“改成‘显着降低’,等咱们拿到第三方检测认证,再往上标具体数值。”

小陈记下:“阿米尔,你这句先改改。咱们宁可慢点,也不能让人说咱吹牛。”

阿米尔点头,手指在键盘上删改,嘴里嘀咕:“欧美人就认权威数据,没认证,话再真也像广告。”

这话被刘好仃听进去了,他默默在笔记本上写下:“联系检测机构,申请国际认证。”

内容初稿定下,三人围在一起过最后一遍。小陈的文案偏感性,阿米尔的偏硬核,尤哈负责挑刺:“Instagram这句‘每一块玻璃,都是我们的广告牌’,太直白,像卖保险的。”

“改成‘每一块玻璃,都藏着一句话’。”刘好仃说,“留个悬念,让人想点进去看。”

尤哈拍手:“这句好,像谜底藏在玻璃后面。”

修改完毕,时间已是下午四点。发布窗口到了。

小陈手悬在鼠标上,深吸一口气:“第一条,TikTok,三、二、一——”

点击“发布”。

屏幕跳转,视频封面缓缓加载出来:昏黄灯光下,一双布满老茧的手正用砂纸打磨玻璃边缘,背景音是细微的“沙沙”声,像风吹过芦苇。字幕浮现:“他们连我临时改的尺寸都记得。”

“发了!”小陈松开鼠标,整个人往后一仰,“我感觉我刚刚发的不是视频,是我妈的婚礼录像。”

阿米尔在LinkedIn上传了技术白皮书摘要,配图是施密特项目在夕阳下的全景,玻璃幕墙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着整座城市。他点击“发布”,回头说:“欧美那边,讲究‘用事实说话’。希望他们能看见。”

尤哈负责Instagram和Facebook,发的是客户挑战视频合集,标题:“他们为什么推荐我们?”他点下发布键,咧嘴一笑:“这波操作,够他们刷三天。”

刘好仃没急着走,站在窗边看着三人的屏幕。一条条动态像小船,陆续驶出港口,消失在数据的海平线上。

“接下来,怎么管?”他转身问,“七个账号,每天发什么,谁来审,什么时候发?”

小陈立刻掏出本子:“我建议排个发布表。TikTok两天一更,Instagram三天,LinkedIn一周两篇深度,Twitter每天一条信息图或客户语录。”

“我来盯技术类内容。”阿米尔说,“欧美平台更新慢,但每篇都得精。”

“我负责互动。”尤哈举手,“评论、私信、转发,我每天早晚各看一次,及时回。”

刘好仃点头,拿起笔在白板上画出时间轴:

周一:TikTok短视频 Twitter客户语录

周三:Instagram故事 LinkedIn技术帖

周五:Facebook客户挑战 YouTube预告(待补)

“每条内容发之前,必须过审。”他指着小陈,“你和阿米尔轮流初审,我终审。别图快,发错一个词,可能丢一个客户。”

小陈记下,忽然皱眉:“有个问题——TikTok在印尼的最佳发布时间是晚上八点,咱们这边是晚上七点,差一小时。LinkedIn欧美活跃时间是早上九点,咱们这边是晚上十点。”

“意思是,咱们得熬夜盯发布?”

办公室安静了一瞬。

尤哈挠头:“要不,买个定时发布工具?”

阿米尔摇头:“免费的不准时,付费的咱们预算没列。”

刘好仃看着时间表,笔尖在“发布时刻”那一栏轻轻点了两下。他没说话,只是在表底下加了一行小字:

“评估自动化工具可行性,预算单列。”

“先手动。”他说,“谁负责的平台,谁调闹钟。咱们现在资源少,人就得顶上。”

小陈苦笑:“这感觉,像咱们厂的老式退火炉,得有人半夜起来看温度。”

“对。”刘好仃合上笔帽,“但再老的炉子,只要有人守,火就不会灭。”

夜色渐浓,办公室的灯一盏盏亮起。电脑屏幕上,新账号的粉丝数从0跳到3,又跳到7。第一条TikTok视频有了第一个点赞,来自雅加达,ID叫“Budi_GlassLover”。

小陈盯着那条通知,轻声说:“有人看见了。”

阿米尔的LinkedIn帖子收到了第一条评论,是南非张工的助理:“这数据我们验证过,真实。”

尤哈在Facebook上看到有人转发客户挑战视频,配文:“原来中国工厂也能这么有人情味。”

刘好仃站在白板前,看着那张密密麻麻的发布表,忽然笑了。他拿起记号笔,在“透·见”计划的标题下,画了一道向上的箭头。

“这才第一天。”他说,“咱们的玻璃,才刚透出第一缕光。”

尤哈正准备关电脑,忽然“咦”了一声。

他盯着TikTok后台,眉头慢慢皱起:“奇怪,咱们第一条视频的播放量……卡在200不动了。”

小陈凑过去:“是不是限流了?”

“有可能。”尤哈翻着朋友发来的资料,“他说新号前48小时是观察期,平台会压一波流量,看内容质量。”

阿米尔抬头:“那怎么办?”

刘好仃走过来,看了眼数据,没说话,只是把“透·见”计划表拍了张照,发进工作群,附言:“明天早会,复盘首日数据。”

他收起手机,正要走,忽然听见小陈在背后说:

“刘师傅,咱们要不要在视频里加个‘关注我们,看更多玻璃背后的故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