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把手机从裤兜里掏出来的时候,屏幕还亮着,是IT同事发来的消息:“系统测试环境已跑通,历史订单导入完成。”他站在车间门口,没急着进去,而是把这条消息又看了一遍,然后回了个“好”字。
晨会提前十分钟开始。人到齐后,他直接打开投影,调出系统界面截图:“试用阶段结束了,现在咱们得动真格的。流程怎么改,得按系统的脾气来,不是系统迁就咱们,是咱们得学会跟系统搭伙过日子。”
底下有人笑,也有人皱眉。老李坐在后排,手里捏着笔,盯着那张图看了半天,小声嘀咕:“我这几十年都是先填单再走货,现在倒好,货还没出库,单子已经在系统里转三圈了。”
刘好仃听见了,没点名,只说:“老李说得对,以前是人追着货跑,现在是系统推着人走。可你想想,上回东莞那单,咱们七个人盯八小时,现在系统三分钟走完,错不了,还留痕。你要选哪个?”
老李没吭声,但笔放下了。
小张接着汇报:“我们梳理了系统核心功能,发现有三个关键节点能直接优化流程——订单自动分发、库存动态预警、物流任务推送。接下来,我们建议从仓储和物流这两个环节先改。”
“先试点。”刘好仃点头,“改得顺,再推全厂。改得磕绊,咱们就停下来修。”
当天下午,改造方案初稿贴上了公告栏。仓储组最先响应,组长老周主动找上门:“我们愿意试。但有个条件——旧系统还得挂着,新老并行一个月,让我们慢慢转。”
“行。”刘好仃答应得干脆,“双轨运行,出了问题有退路,大家心里踏实。”
试点启动第三天,问题来了。物流派车环节,系统生成的任务单明明已经推送,可叉车司机老陈愣是没收到。等他手动查单时,货已经堆在装车口,堵了半小时。
刘好仃赶到现场时,老陈正蹲在叉车边抽烟:“这玩意儿不认人,我名字输进去是‘陈建国’,它推的是‘陈国建’,差一个字,任务就卡住。”
“人名匹配规则得调。”小张翻着后台记录,“系统是按字面完全匹配的,得改成模糊识别。”
“那赶紧改。”刘好仃拍板,“今天之内上线补丁。”
可还没等补丁上线,更大的问题冒了出来——原料仓的老扫码枪,扫不出新系统生成的二维码。一试,延迟高达十几秒,数据传一半就卡住。
“设备太老了。”IT同事皱眉,“信号弱,缓存小,根本扛不住新系统的数据流。”
刘好仃蹲在扫码枪旁边,拿起它翻来覆去地看。这枪是他五年前亲手买的,外壳都磨出包浆了。他叹了口气:“老伙计,不是你不中用,是咱进步太快了。”
当晚,他约了系统工程师视频会议。对方听完问题,直接问:“你们的设备接口协议还是RS-232?”
“是。”
“那得升级。要么换新枪,要么加个转接模块,把串口转成USB。”
“成本多少?”
“模块便宜,三百一个。但要稳定,建议换枪,一千五一把。”
刘好仃摸了摸下巴:“模块先上两个,装在关键点位试试。要是还卡,再换枪。”
工程师点头:“行。顺便说一句,我们后台可以加个‘离线缓存’功能,设备断连时先把数据存本地,等信号恢复再上传。这样哪怕扫码枪卡一下,也不至于丢数据。”
刘好仃眼睛一亮:“这功能能做?”
“能,下周就能推更新。”
他挂了电话,顺手在本子上记下一行字:“离线缓存——待开发”。然后划了个圈,写上“优先”。
试点运行到第十天,双轨并行的数据对比出来了。仓储组的出库效率提升了40%,错误率降为零。物流组虽然前两天被扫码问题拖了后腿,但从第五天起,派车响应速度也快了近一倍。
财务经理老方拿着报表来找他:“效率上去了,人力成本下来了。照这个势头,三个月就能省出两把新扫码枪的钱。”
“不止。”刘好仃把工程师提的离线缓存功能说了一遍,“等这功能上线,设备兼容问题基本就解了。”
老方点头:“那预算的事,我可以去跟上面争取。但你得保证,别一口气全铺开,先稳住几个关键环节。”
“当然。”刘好仃笑了,“咱们不是盖楼,是修桥。桥墩不牢,桥面铺得再宽也没用。”
全厂流程改造正式启动那天,刘好仃在晨会上宣布:“从今天起,新系统不再是‘试点’,是‘主力’。所有订单,一律走线上流程。纸质单据只做备份,不作依据。”
话音刚落,销售部的小林举手:“刘师傅,客户那边要是非要纸质确认单呢?”
“系统能打印。”刘好仃说,“但源头必须在系统里。谁要是绕开系统手写单子,出了问题自己负责。”
小林缩了缩脖子,没再问。
改造推进到第三周,新的问题浮出水面。生产组反映,他们经常收不到仓储的库存预警信息。一查,原来是系统推送到了IT部门的总后台,没人往下转。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信息卡在中间了。”小张汇报时有点着急,“生产要料,仓储有货,可两边不知道对方在等。”
刘好仃立刻召集跨部门会议。生产、仓储、物流、IT全来了。他把问题一摆,会议室顿时热闹起来。
“我们每天发三次库存表!”仓储组喊冤。
“可我们没收到啊!”生产组拍桌子。
IT同事挠头:“表是发了,但没统一收口,有人用微信,有人发邮件,有人贴公告栏,乱得很。”
刘好仃听着,突然看向角落里一直没说话的小王——厂里最年轻的实习生。刚才讨论时,他一直在笔记本上画图。
“小王,你有想法?”他问。
小王抬起头,有点紧张:“我……我觉得可以建个‘消息中心’。所有系统推送的信息,都集中在一个地方,按部门、按紧急程度分类,自动提醒负责人处理。”
刘好仃盯着他:“这想法不错。你能画出来吗?”
小王点点头,翻开本子。一页纸上,密密麻麻画着流程框和箭头,清清楚楚标着“消息接收”“自动分类”“超时提醒”“处理反馈”。
刘好仃拿过来仔细看,越看越满意。他把本子合上,拍了拍小王的肩:“这事儿你牵头,找IT配合,下周拿出原型。”
散会后,财务经理老方留下没走:“你真打算搞这个消息中心?”
“得搞。”刘好仃说,“流程改了,信息不通,等于路修好了,红绿灯却坏了。”
老方点头:“那预算我再想想办法。不过你得答应我,先拿一个部门试,别一上来就全厂铺。”
“放心。”刘好仃笑了,“咱们现在是精打细算过日子,每一分钱都得花在刀刃上。”
一个月后,消息中心测试版上线。生产组第一次收到系统自动推送的“原料不足预警”时,组长老吴愣了一下,然后笑着对旁边人说:“这回它知道我该急了。”
全厂流程改造满五十天,刘好仃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外面忙碌的厂区。叉车按任务自动调度,仓储货架前扫码枪滴声不断,订单从生成到出库,全程在系统里流转。
小张走过来,递上最新数据报表:“整体效率提升52%,错误率下降91%。客户投诉从每月平均七起,降到零。”
刘好仃接过报表,没急着看,而是问:“员工反馈呢?”
“刚开始骂的多,现在夸的多。”小张笑,“有人说,以前是‘人在追流程’,现在是‘流程推着人走’,省心。”
刘好仃点点头,把报表放在桌上。他拿起笔,在本子上写下一行字:“流程改造初步成功。”然后在下面画了个笑脸。
他正要合上本子,手机响了。是系统工程师发来的消息:“离线缓存功能已部署,今晚零点自动更新。另外,我们根据你们的使用习惯,做了个新功能——异常操作自动拦截。比如重复提交、越权操作,系统会直接弹窗阻止。”
刘好仃看完,回了个“好”字。
他站起身,走到公告栏前,把最新的流程图贴了上去。新图比旧图复杂得多,线条密密麻麻,却清晰有序。
他退后一步,看着那张图,忽然说:“咱们厂,从来没这么整齐过。”
小张站在他旁边,笑着说:“那是因为,心齐了,流程自然就顺了。”
刘好仃没接话,只是轻轻拍了拍公告栏的玻璃。
玻璃映出他的影子,也映出身后忙碌的厂区。
他转身往车间走,脚步轻快。
车间门口,老陈正从叉车上下来,手里举着扫码枪:“刘师傅!这新功能真灵,刚才我手滑点错单,系统‘啪’一下就拦住了,还提醒我‘请确认订单编号’——跟老师傅训徒弟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