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陈举着扫码枪,嘴里念叨着“请确认订单编号”,那语气活像在学小孩背课文。刘好仃从他身边走过,没忍住笑出声,顺手在他肩膀上拍了一下:“系统比你还靠谱,至少不会忘词。”
这话传到会议室,大伙儿都乐了。晨会刚开完,小张把最新一周的数据投到屏幕上,仓储出库效率稳定在提升40%以上,物流响应时间比上个月缩短了一半还多。财务老方盯着表格看了三分钟,忽然抬头:“咱们是不是该算算,这转型到底值不值?”
“早该算了。”刘好仃接过话头,打开自己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过去两个月的节点,“流程改完了,系统跑顺了,现在不评估,等啥时候?趁热打铁,把效果摸清楚,后面才能走得更稳。”
话音刚落,老李就举手了:“评是该评,可怎么评?以前我们看产量、看出勤、看加班时长,现在这些数都在系统里飘着,看得见摸不着,我心里没底。”
旁边几位老员工纷纷点头。有人嘀咕:“我干了三十年,哪次改革不是靠感觉?现在让我看数据,跟让我看天书差不多。”
刘好仃没急着反驳,反而笑着问:“老李,上礼拜你儿子结婚,你请了三天假,厂里没塌吧?”
老李一愣:“没啊,活儿都按时走了。”
“那你知道是谁顶的班,走了几单,有没有出错吗?”
“这……我还真不知道。”
“但系统知道。”刘好仃点开后台,“那天你负责的订单,自动分给了小王和老周,完成率100%,客户签收后还打了五星好评。这些,以前你得问三个人、翻五本台账才搞得清。现在呢?点一下就行。”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有人低头翻自己带的笔记本,有人开始小声讨论。刘好仃趁势说:“咱们评转型,不能光靠‘好像’‘大概’‘我觉得’。得看数据、看效率、看错误率、看客户反馈。这些数字不会骗人,也不会拍马屁。”
小张接着补充:“我们设计了一套评估表,涵盖生产、仓储、物流、客服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关键指标。比如订单处理时长、库存准确率、派车及时率、投诉率。数据直接从系统抓取,实时更新。”
老李听完,眉头松了:“听着是比拍脑袋强。可系统万一出错呢?要是数据不准,咱们不是白忙?”
“问得好。”刘好仃竖起大拇指,“所以评估第一步,先验数据。IT组马上排查所有接口,确保采集准确。第二步,交叉核对——系统数据和实际作业对一遍,差一点都得查清楚。”
IT同事当场应下,当天下午就带着人开始跑数据。结果还真出了岔子:物流组的派车完成率显示是98%,可人工抽查发现有三单系统没记录。一查,是某台叉车的终端信号不稳定,任务完成没及时回传。
“小问题,补个自动重传机制就行。”IT同事边改边记,“不过这也提醒我们,系统还得再优化一波。”
刘好仃听完,顺手在本子上写:“信号重传 自动校验——待排期。”写完还画了个小太阳,像是给任务加了点好心情。
三天后,修正后的数据出炉。所有指标重新清洗、比对、确认无误。刘好仃把最终报告打印出来,发到每个人手里。表格清晰,曲线向上,最显眼的一行写着:整体运营效率提升51.3%,人为错误率下降至0.7%。
老方看完,忍不住吹了声口哨:“这数要是交给老板看,他得请全厂吃饭。”
“不止。”刘好仃指着另一组数据,“上个月客户投诉七起,这个月零起。东莞那家老客户,刚追加了两倍订单,理由是‘交货准时,单据清晰,合作省心’。”
会议室一下子热闹起来。有人算人力节省,有人聊客户反馈,还有人开始琢磨:“要不,咱们把销售部也全接进来?”
刘好仃笑着摆手:“别急,饭要一口一口吃。现在是评估阶段,不是扩张阶段。咱们先把这口饭嚼明白了,再想下一口。”
话是这么说,可大伙儿心里都清楚,这顿饭,香。
评估报告整理完,刘好仃召集了一次高层碰头会。他没带PPT,只带了两样东西:一份打印好的数据表,一段现场视频。视频里,叉车自动调度、扫码枪滴声不断、订单在屏幕上流转如溪水,最后定格在客户签收的笑脸截图上。
一位副总看完,皱眉:“数据是不错,可会不会是刚上线的新鲜劲儿?过几个月,系统老化,人也疲了,还能保持这水平?”
“您说得对。”刘好仃点头,“短期波动肯定有。但咱们的提升不是靠人拼命,是靠流程再造。只要系统在跑,规则在执行,效率就不会掉回去。”
另一位高层问:“那员工适应得怎么样?有没有人抵触?”
刘好仃笑了:“抵触肯定有。上个月老陈还说系统是‘冷血机器’,上周他跟我说,‘它比我还细心’。”
会议室有人笑出声。刘好仃接着说:“我们做了匿名问卷,87%的员工认为新流程减轻了工作负担。尤其是仓储和物流,以前天天对账,现在系统自动对,省下的时间能多出两成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财务总监翻着报告,忽然抬头:“如果这效果能持续,明年预算我可以多挤出一千万,投在系统升级上。”
刘好仃没急着接话,而是从包里拿出另一份文件:“这是下一步的优化建议。信号补丁、离线缓存、消息中心,还有小王提的智能提醒功能,都在列。只要资源到位,三个月内全可落地。”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最后,总经理合上文件,说了句:“行。这转型,算站住脚了。后面怎么走,你们定,公司支持。”
会后,刘好仃回到办公室,把两份文件并排放在桌上。一份是评估报告,一份是优化计划。他盯着看了会儿,忽然觉得这不像工作,倒像种地——播了种,浇了水,现在终于看见苗儿冒了头。
小张敲门进来,手里拿着手机:“IT刚发来消息,信号补丁已上线,所有终端数据回传正常。”
“好。”刘好仃回了个字,又补了一句,“告诉他们,辛苦了。”
小张没走,反而问:“接下来干啥?”
“等。”刘好仃靠在椅子上,“等数据再跑两周,看稳定性。等员工反馈再收一轮,看还有啥痛点。等咱们把这点‘初步显现’,变成‘稳稳当当’。”
小张点头,刚要走,又被叫住。
“对了,”刘好仃翻开笔记本,指着一行字,“下周安排个分享会,让老陈、老周、小王都来讲讲,转型后工作有啥不一样。高层想听真话,咱们就给真话。”
小张笑了:“老陈能讲啥?估计就是‘系统拦我别点错单’。”
“这就够了。”刘好仃也笑,“人不怕变,怕的是变完更累。现在他们觉得省心,说明路走对了。”
第二天一早,公告栏换了新内容。不再是流程图,而是一张“转型成效榜”:效率提升榜、错误下降榜、客户好评榜。每个榜上都贴着照片——老周在扫码,小王在操作终端,老陈站在叉车旁比了个OK。
刘好仃路过时,看见几个年轻员工围在那儿拍照。有人笑着说:“咱厂现在像个科技公司了。”
他没停下,只是嘴角微微扬起。
中午吃饭时,老陈端着饭盒过来,坐下就说:“刘师傅,我昨晚做梦,梦见系统说话了。”
“说啥?”
“说‘老陈,今天别迟到’。”他一本正经,“吓我一跳,醒来发现真是迟到了两分钟。”
刘好仃差点把饭喷出来。
下午,IT组送来最终版数据校验报告,所有指标误差率低于0.3%。刘好仃签字时,顺口问:“系统还能再快点吗?”
技术人员想了想:“硬件到头了,但软件还能榨出10%的性能。关键是,你们敢不敢试?”
刘好仃笔尖一顿,抬眼:“怎么试?”
“把库存预警的推送频率从每小时一次,改成实时动态更新。数据量会翻倍,服务器得扛得住。”
“能扛多久?”
“如果下周的客户大单顺利走完,说明没问题。”
刘好仃在本子上写下:“实时预警——风险可控,建议试。”然后画了个箭头,指向三天后的大订单日期。
他合上本子,望向窗外。叉车正缓缓驶过装车口,司机抬头看了眼头顶的电子屏,轻轻点了下方向盘上的确认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