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题目,生员们就知道,这是在考他们八股文功底。
八股文,对于这帮过了童子试、甚至参加过科举的学子来说,难度没那么高。
难度高的原因:学子们刚听完讲课,都没来得及消化吸收,怕做的内容和老先生教的相违背。
刚才还挺精神的,如周禹这些人,都面色发苦。
李参扫了他们一眼,发出一声极重的咳嗽。
翻译一下:你们要是写不出来,回头看我怎么收拾你们。
于是。
一个个都低着头,研墨、研墨,还是研墨。
想不出,想不出来啊!
闻士慎没看他们,目光只落在张子舟身上,看他也在研墨。
心里偷着乐:你观察为师,为师已经表现完了,该你表现了,我的好徒弟!
当然,他并不会因为张子舟没答上来就否认他。
一堂课刚听完,既没记笔记,又没时间斟酌,哪有本事写文章。
只想看看张子舟的窘状。
个中乐趣,不足为外人道嘿嘿嘿嘿。
张子舟在磨墨,心里也在思考,该怎么破题。
脑子里,不断回味整篇《梁惠王章句·上》,寻找答案。
特别是解义那一段内容。
他不禁闭上了眼睛,一遍又一遍的回忆闻士慎讲的内容。
十五岁,正是记忆力充沛的时候。
很快,就把整堂课内容回忆个七七八八。
他在回忆的时候,其他同窗都在抓耳挠腮。
堂内的气氛逐渐凝重。
一个个面面相觑,都没有破题的思路。
傅藻已经放弃思考,偷偷扭头看向妹夫,发现他还闭着眼睛。
再抬头偷瞄一眼老先生,发现老先生正盯着妹夫。
完了。
全完了。
其他生员也发现了,一个、两个、三个……纷纷看向张子舟。
重压之下,他们的眼神里都没有了情绪。
只是看着而已。
李参在心里默默地想,张子舟,课堂睡觉,记一过。
此时,张子舟已经回忆完毕,接着回忆自己学过的内容。
历朝历代的有关孟子的着述和解读。
脑海灵光一现。
嗯,有了!
在全课堂的注视下。
张子舟从容的提起笔,在纸上,写下一行字,是标准的馆阁体。
老幼有递及之情,王天下无难焉。
一行写出,张子舟下笔如有神,完全无视周围的目光,飞快的在纸上写着。
生员们一个个伸长鼻子,想看张子舟写的是什么。
张子扬看大家都在看族弟,胆子大了一些,随大流的瞥了一眼。
只一眼,挪不开了。
然后念了出来:“夫天下之大,老幼之所积也。老与幼果由吾及人也,天下不诚运于掌乎!”
这是承题,是第二句。
闻士慎闻言起身,快步走到张子舟面前,看到第一句。
他努力让自己不笑出声,这题破的妙。
虽然论破题水平,还只是进士——别的生员要是听见,哭笑不得。
娘啊,什么叫只是进士水平?!
闻士慎不管这些。
在他看来,子舟第一次接触解义,又是第一次听课,居然有这样的水平,再精进一些,岂不就……
哈哈哈哈哈!
他想忍住,可是实在忍不住。
但,张子舟对此毫无反应,继续飞快的写着。
李参带着生员们都过来,看他写。
张子舟已经写到出题:王天下在用恩以保民,王几疑天下之远,未易归吾掌握矣。王又疑王天下之难,必先扩吾运量矣。
就在这时候。
闻士慎突然出手,一把抽走张子舟手里的毛笔。
张子舟心里咯噔一下,猛地抬头,看到满脸微笑的闻士慎。
这才发现,周围站满了同窗。
他有些茫然。
不是,发生了什么?
刚才光顾着写文章,完全没注意到。
闻士慎收起笑容,问道:“张生,后面的内容,你还记得吗?”
张子舟起身:“记得。”
“说来听一听。”闻士慎道。
张子舟回忆一下,便道:“人之老宜养,而一堂之养反遗……”
到后一句,都背的非常流畅,可谓是成竹在胸。
嘶!
课堂响起一片倒吸凉气声。
闻士慎微笑着点头:“难得,难得。这县学真是卧虎藏龙,让我刮目相看。”
不少生员点头附和。
周禹愤愤地想:纯粹是运气好。
闻士慎扭头看向李参:“老夫这次来收获不小。天色不早了,后会有期。”
“恭送老先生。”李参带领生员们,送闻士慎到门口。
闻士慎笑呵呵的负手离开。
李参看着张子舟,感慨道:“小三元就是小三元,果然不简单。”
“教谕夸赞,学生愧不敢当。”张子舟谦虚。
“此次机会难得,你要好好把握。”
李参笑道,“你们回去吧,我去县衙邀请县尊,一起去乌衣巷,拜见老先生,请老先生担任客座。”
客座,也是编外,只是名声好听。
他看了半天,已经看明白了。
——人家老先生就是冲着张子舟来的。
刚才两个人一个是出题,一个破题,已经看对眼了。
之所以还没成为师徒。
是因为朝廷章程,富裕府县出来的生员,必须在官学精进学问。
说白了,就是不让有学问的生员,脱离朝廷掌控。
李参想明白了,也就做一回顺水人情。
何况,教书的那可是元好先生,一代文宗!
就算有别的想法,又如何。
周禹冷冷看着:这只是开始,我们走着瞧。
另一边。
老夫人见老爷迟迟没回来,已经乘坐马车过来看看。
正好接到自家老爷。
闻士慎一上车,就哈哈大笑,得意之情,全都写在了脸上。
老夫人笑道:“收徒成功了?”
“**不离十啊~”闻士慎用的是唱腔。
“瞧把你乐的。”老夫人瞥了他一眼。
“你不知道。”闻士慎激动道,“老顾做官做久了,眼里心里都只有这个娃儿是不是做官的材料。”
“你呢?”
“哈哈哈……我倒觉得,他很有机会超越我——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这个评价,倒是把老夫人吓了一跳。
在她的眼中,自家夫君才是当之无愧的儒学第一人。
而且,夫君一向自视甚高,短短一堂课怎么就断定这点?
“夫人,把我那套儒衫拿出来。”闻士慎很亢奋,“明天,老夫要穿着它,去县学授课。”
那套儒衫是皇帝恩赐,表面功夫要做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