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主是村里土生土长的庄稼汉,身量像后山的松树,肩膀能扛起两麻袋谷子,一双大手抡起锄头来,比谁都利索。
槐树村的土路上,总留着原主宽厚的脚印。
父亲走得早,他和寡母相依为命,靠着一身力气把日子过成了村里数一数二的样子——至少粮缸从来是满的,炕头也总煨着热乎气。
命运的转机藏在那年春天的集上。
一辆拉货的卡车翻在路边,帆布裹着的百货撒了一地,原主路过时没多想,挽起袖子就帮着拾掇。
他扛着半人高的箱子健步如飞,额头的汗珠砸在地上,正巧被赶来处理事故的工厂领导看在眼里。
没过多久,村里就传遍了——原主被招进县城的工厂当搬运工,成了全村第一个拿工资的工人。
那阵子,顾家的门槛快被说媒的踩破了。
原主性子憨直,见了姑娘会脸红,可架不住条件实在诱人:吃商品粮,拿固定工资,模样周正,还是个孝子。
林家最先动了心思,大队长林建国觉得,这样的好后生,配自家女儿正合适。
先是让大女儿林晚夏去搭话。
晚夏刚念过几年书,说话总带着股文绉绉的调调,见了原主扛着工具从工厂回来,只会红着脸说“你辛苦了”。
原主听着别扭,瓮声瓮气应一句就走,两人压根说不到一块儿去。
林家立刻换了策略,把小女儿林晚秋推到了前头。
晚秋是个风风火火的性子,见了原主,会直愣愣递上块刚烙的饼,说“我看你干活累”。
会追着他去工厂门口,笑嘻嘻问“今天挣了多少”。
原主哪见过这样主动的姑娘,老实人的心防没几天就被撞开了。
晚秋把这事当成天大的胜仗,在晚夏面前扬着下巴:“那个顾斯年就是个愣头青,我勾勾手指就拿下了。”
她觉得自己赢了,赢了姐姐,也赢了村里所有盯着原主的姑娘。
没过多久,村里来了批知青,其中就有徐向东。
白面书生模样,戴副眼镜,说话慢条斯理。
恰逢村小学缺个老师,知青里一番比试,徐向东凭着一手好字和流利的课本腔,成了不用下地的小学老师。
这回来打主意的还是林家。
徐向东是文化人,将来万一能回城,那也是个靠山。
更巧的是,徐向东心里自有盘算——他瞅准了大队长的势力,知道在村里站稳脚跟,少不了林家的帮衬。
所以当林晚夏提着一篮鸡蛋找上门时,他笑得温和,一口应下了这门亲事。
两家的喜事定在了同一天。
徐向东家里远在城里,没什么亲戚来,林家便把两桩婚事合在一处办,省了不少酒菜钱。
锣鼓声里,原主牵着林晚秋的手,徐向东扶着林晚夏的肩,两对新人并排走在土路上,成了槐树村那年最热闹的景致。
刚结婚时,原主待晚秋是真疼。
工资一分不少全交给她,下工回来会抢着劈柴,他妈更是把儿媳当亲闺女疼,洗衣做饭从不让晚秋沾手。
可日子过着过着,就变了味。
是什么时候开始变的呢……
或许是因为晚秋懒得离谱,地里的活从不沾边,家里的事也甩着手,顾母忙里忙外,还得给她端洗脸水……
或许是因为她拿着原主的工资,转头就去供销社买了双红皮鞋,穿着在村里晃悠,惹得婆母直叹气……
或许是因为晚秋生了儿子后,说怕胖不肯喂母乳,夜里孩子饿得直哭,她翻个身继续睡……
或许是因为她带孩子去镇上赶集,为了抢块时兴的花布,愣是把孩子忘在杂货铺门口,还是好心人给送回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