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出英雄”,这句千古名言,在历史的长河中,反复得到了印证。
就在道光皇帝为严禁鸦片进口,与英国人展开殊死较量,却惨遭西方列强无情暴打的岁月里,
在广东花县福源水村,一位日后搅动风云的“牛人”,正悄然孕育着一场惊天动地的政治运动。
此时的这场运动,恰似雨后破土而出的禾苗,尚处于萌芽状态,
这位初露锋芒的“凤雏”,便是后来几乎将大清江山搅得天翻地覆的农民起义领袖——洪秀全。
自古以来,想要推翻一个腐朽不堪的王朝,民间常说“趁他病,要他命”。
1842 年,清政府在列强的威逼下,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自此,本就苦难深重的老百姓,更是陷入了“热油烹身”的绝境。
试想,连道光皇帝都在列强面前认怂下跪,对西方列强拱手称臣,普通百姓又怎能有活路?
就在这国难当头、民不聊生的黑暗年代,1843 年,也就是道光二十三年,
屡试不第的落魄考生洪秀全,在当地创立了拜上帝会。
这一组织,犹如黑暗中的一丝曙光,迅速吸引了众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众。
有人说,农民造反人数的多寡,关键在于朝廷能否让百姓安居乐业。
若是皇上能让百姓吃饱穿暖,自然少有人造反。
可一旦皇上无法保障百姓的基本生存,那揭竿而起的人便会如潮水般涌现。
洪秀全正是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时机,顺势创建了拜上帝会。
“既然老一套道德经、三字经走不通,那干脆抛弃重新选择新的信仰好了。”这是洪秀全创建拜上帝会的原始动力。
能够打烂旧习俗,创建一个新团体,洪秀全是如何做到的呢?
“……”
说出来,你或许会觉得难以置信。
单从科举成绩来看,洪秀全实在称不上是个聪颖过人的人。
自 16 岁起,他便踏上了考秀才的征程,这一考,便是漫长的十多年。
直至 三十岁的时候,他依旧未能跨越秀才这道门槛。
据统计,他至少参加了 4 次考试,然而每一次,都只能无奈地接受名落孙山的结局。
在古代,考秀才乃是学子踏上仕途的最初级身份,只有顺利考中秀才,才有资格进一步参加乡试,去角逐举人的功名,
成为举人后,方可继续考贡生。
可就这科举之路的第一步,洪秀全却怎么也迈不过去,仿佛被一道无形的屏障,无情地挡在了门外。
有人说,广东向来人才辈出,考生众多且个个优秀,竞争激烈得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内卷”严重,所以洪秀全才会惨遭淘汰。
这话乍一听,似乎也有些道理。毕竟在古代,科举制度堪称最为公平的晋升之途,
洪秀全屡次落第,原因恐怕更多还是在他自身,不能一味地归咎于朝廷。
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历史正需要洪秀全以一种别样的方式横空出世。
这屡次不中的经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反倒成就了洪秀全在其他方面的非凡。
只是,当时的洪秀全,还丝毫未察觉到自己仿佛被上帝选中的这份“幸运”。
眼瞅着自己已然到了 30 岁,却依旧在科举之路上停滞不前,看到榜单上没有自己的名字,
洪秀全满心失落,只能在考场外的操场上,失魂落魄地四处游荡。
他望着那些考中的学子,一个个兴高采烈、意气风发的模样,不禁低下头,陷入了沉思。
“都说三十而立,可我都 30 岁了,却依旧一事无成,以后的路,恐怕……”
洪秀全越想越觉得前途一片灰暗,内心充满了绝望与迷茫。
“这位同学,别这么气馁,东方不亮西方亮嘛。”就在这时,一个温和的声音传入洪秀全耳中。
他下意识地抬起头,只见一位中年牧师正站在面前,手里提着一袋子小册子。
“同学,看你如此失落,不妨换个思路。来,看看这本小册子,说不定会给你一些启发。”牧师微笑着说道。
洪秀全疑惑地接过小册子,定睛一看,上面赫然印着“劝世良言”四个大字。
原来,这是基督新教正在举办活动,四处发放教会的宣传小册子。
而眼前这位中年男人,便是梁发。他的身份可不一般,乃是基督教第一位华人牧师,
同时也是基督新教第一位中国传教士,更是第一位参与近代中文报刊编辑出版工作的中国人。
为了宣扬新教教义,他特意选择在考场附近,向考生们发放传单和书刊。
洪秀全随手翻了几页书,表示有时间回家再看,随后与梁发挥手告别。
“……”
这一年夏天,洪秀全突发重病,高烧持续三天三夜不退。
母亲日夜守在他身旁,用冷毛巾为他物理降温。
第四天清晨,一直躺在炕上的洪秀全猛地坐起,大声喊道:“娘,我饿!”
彼时母亲正在外间屋做饭,听到儿子喊声,几近惊愕,急忙冲进屋内:“火秀,你终于醒了。”
火秀是洪秀全的乳名。“娘,我这是在哪儿?我爹耶和华干什么去了?”
母亲一怔,说道:“你爹不叫耶和华,耶和华是谁?你爹叫洪镜扬。”
“你骗我,你不是我娘!”话音未落,洪秀全气得晕了过去,重重地倒在炕上。
母亲赶忙手忙脚乱地去按他的人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原来洪秀全做了个梦,梦里他是耶和华之子,是耶稣的弟弟,排行老二。
圣经里说,耶和华是天父,他的长子就是耶稣。也许发烧烧坏了洪秀全的脑神经,做了一个天方夜谭般的梦。
梦中说天父耶和华派他来到人间救苦救难,拯救大清的贫苦百姓于水火之中。
这话可不是旁人所言,而是洪秀全在自己回忆录中所写。
此事真假难辨,或许只有洪秀全本人清楚。
我们从科学角度分析,洪秀全四次考秀才皆未中,心理压力极大。
这年夏天,他偶然染上风寒,因当时医疗技术落后,持续高烧,致使脑子出现问题,做了这么个梦。
他此前看过梁发的一本小册子,对其中内容略有印象,便在梦中与耶稣基督关联起来。
梦醒后他心想,“大清既不给我一条出路,何不走另一条路?”
于是转而在西方神教上做文章,认耶和华为天父,认耶稣为天兄,这是洪秀全后来创建拜上帝会的出发点。
过了些日子,洪秀全身体逐渐康复,便顺着这个梦境去实现理想。
他开始制造舆论,宣称自己是耶稣的弟弟,是来拯救贫苦百姓的,顺势创建了拜上帝会。
起初,他在家乡发展会员,第一个发展的便是发小冯云山。
冯云山出身地主家庭,家境殷实,他考中了举人,在乡里有一定的威望,
洪秀全找到他时,正任乡中学私塾先生。
“冯老弟,我要建立一个太平盛世,打烂旧世界,跟着我干吧?”
洪秀全希望冯云山加入教会。
“兄弟有想法大干一场,哪有不支持的道理?”冯云山爽快地答应了。
冯云山很崇拜洪秀全,觉得跟着他干会有出头日。于是,冯云山成了拜上帝会的二当家。
洪秀全拉冯进教会,还有另外想法,那就是看中了冯家财力,试图获得冯家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