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13集:文化差异深入了解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录音笔的红灯还亮着,刘好仃没关。他把阿强的录音又放了一遍,这次戴着耳机,一句一句地听,像在拆一卷老磁带。听到“三献礼”三个字时,他暂停了一下,笔尖在本子上顿了顿,写下:“祭炉,非迷信,为定心。”

他摘下耳机,抬头看墙上的“被看见”墙。SZ-WH-0001还在那儿,小阮的“呼吸法”下面,已经多了几行补充。有人写了“广西火要喘气”,有人画了个波浪线,标着“慢升慢降,火不躁”。最底下一行字是新添的:“我们东北管这叫‘火养人’。”

刘好仃站起身,把阿强的录音整理成文字,编号SZ-WH-0003,标题写:“潮汕祭炉口述,与炉温稳定性关联待查”。他没加评语,只在背面画了个小表格,分四栏:原籍、工龄、技术来源、特殊表达。

下午三点,文化融合观察小组第一次正式碰头,在茶水间角落那张小圆桌。王姐带了本子,小林拿着手机,小李拎着个塑料盒,里面是几份打印的卡片。

“咱们不能光收故事。”刘好仃开门见山,“得知道这些故事从哪儿来,往哪儿去。”

王姐翻着手里的登记表初稿,皱眉:“小阮那‘呼吸法’要是也填这表,得写半页。光‘慢’字就解释不清。”

小林点头:“我试着把‘三慢法’转成操作提示,写‘请缓慢升温’,结果越南实习生摇头。他说‘慢’不是速度,是节奏,像呼吸,得有停顿。”

“那就别写‘慢’。”刘好仃说,“写‘每升一度,停半拍’。”

小李记下,抬头:“那‘哄火’呢?我师父说‘火要哄’,不是命令,是劝。”

“劝?”王姐笑出声,“火还能讲道理?”

“他真哄。”小李认真,“调温前,会对着炉口说两句,像聊天。说‘今天稳一点,别闹’。”

刘好仃没笑:“不是哄火,是稳心。他怕炸炉,怕出废品,说两句,自己先定下来。”

小林若有所思:“所以‘哄’不是对火,是对自己的手。”

“对。”刘好仃点头,“咱们听的不是话,是背后那股劲儿——怕什么,信什么,靠什么稳住自己。”

王姐在本子上划了条线,分两边,左边写“怕炸炉”,右边写“信节奏”。小李接着写:“怕火躁”“怕心不静”“怕徒弟学不会”。

“这些才是关键。”刘好仃说,“技术可以学,但怕的东西,没人教。可它真影响操作。”

小林突然抬头:“那咱们接下来,是不是该问‘你怕什么’,而不是‘你怎么调’?”

“正是。”刘好仃翻开本子,“下次访谈,问题改一改。不问做法,问感觉。不怕答不上来,就怕没问到点上。”

王姐合上本子,嘀咕:“那得专门设个‘非文本经验’栏,不然填不下。”

刘好仃没接话,只在本子上画了个新表格,四栏加粗:原籍地、工龄、技术传承方式、关键心理支撑点。

“从明天起,所有提交材料,按这四条归档。编号不变,但加个分类码。比如潮汕祭炉,算‘仪式类经验’;越南呼吸法,算‘节奏感知型’。”

小李举手:“那四川‘哄火’算啥?”

“情感调节型。”刘好仃写下来,“还有,广西‘火要喘气’,归‘自然类比型’。”

王姐笑:“咱这是编词典还是建档案?”

“都是。”刘好仃说,“一个为记,一个为用。现在不评分,但将来可能影响培训方式。”

小林手机震了一下,他看了一眼,皱眉:“论坛又有新帖,四车间的老陈,说他们湖南有种‘火眼’说法——看火焰颜色辨温,不靠仪表。”

“发过来。”刘好仃说,“归档,编号SZ-WH-0004,分类‘感官经验型’。”

小李嘀咕:“这要是都算,以后操作手册得加附录。”

“加就加。”刘好仃说,“手册是死的,人是活的。哪天仪表坏了,靠‘火眼’也能撑一阵。”

王姐突然问:“那要是有人瞎编呢?说他家祖传‘火神附体’,一瞪眼炉温就稳,咋办?”

“那就让他演示。”刘好仃平静,“真能稳,就记;不能,就删。咱们不封嘴,也不信神。只认结果。”

小李笑:“那得加个‘验证栏’。”

“可以。”刘好仃在本子上补了一栏,“但先记后验。别因为听不懂,就当废话。”

正说着,老张推门进来,手里拿着新任务单,脸色不太好看。

“刘工,”他把单子拍在桌上,“混合二班下周接新模具,良品率目标提了五个点。你这文化周,能不能先停停?”

王姐立刻收起本子:“我们没耽误生产。”

“没耽误?”老张声音压低,“昨儿夜班,小阮交了三页纸,写什么‘火的呼吸’,班组长看了半小时,炉温差点飘了。”

小林赶紧解释:“那是我让他看的,为归档。”

“归档?”老张冷笑,“咱们是玻璃厂,不是民俗馆。现在任务压着,哪有空研究谁家祭炉要磕几个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刘好仃没急着说话。他打开手机,调出混合二班过去三周的良品率曲线,递过去。

“看,连续十七炉,合格率98.6%以上,波动最小。上个月返工最少的,也是他们。”

老张盯着屏幕,没说话。

“他们班,潮汕的、四川的、越南的,方言不同,但调温节奏一致。”刘好仃指着数据,“不是因为他们听了谁的,是他们互相听懂了。”

“听懂什么?”

“听懂对方怕什么。”刘好仃说,“潮汕的怕炉不净,四川的怕火躁,越南的怕节奏乱。他们发现,怕的不一样,但要的稳,是一样的。”

老张沉默几秒:“所以你搞这个,真有用?”

“现在是查‘看不见的工艺参数’。”刘好仃说,“就像温控图以前不算分,现在算。文化经验,也可能变成稳定生产的辅助项。”

老张盯着那张良品率图,手指在“98.6%”上点了点:“那你们继续记,但别占工作时间。另外——”他抬头,“编号别乱,以后要查。”

说完,他转身走了。

王姐松口气:“他还真听进去了。”

“他只信数据。”刘好仃收起手机,“所以咱们得让文化信息也能出数据。”

小李问:“怎么出?”

“比如,”刘好仃说,“统计哪些班组提交文化卡片后,交接失误率下降;或者,哪些经验被引用在新员工培训里,上手更快。”

小林眼睛一亮:“那咱们可以建个‘文化贡献值’,不算分,但记录引用次数。”

“先不叫值。”刘好仃说,“叫‘关联记录’。不评分,只存档。等有数据了,再说用不用。”

王姐翻开本子,在最后一页画了个新表头:“文化背景登记表(试行版)”。她一笔一划写下四栏:原籍地、工龄、技术传承方式、关键心理支撑点。

小李看着,突然说:“其实……我师父那‘哄火’,我试过。”

“什么时候?”

“前天夜班,炉温不稳,我照他说的,对着炉口说了句‘别急,咱们慢慢来’。”他笑了笑,“说完自己都觉得傻,可手真稳了。”

刘好仃没笑,只点头:“不傻。心定了,手才跟得上。”

小林打开手机,把新帖转到小组群:“又一个,江西的,说他们那儿管退火叫‘火睡觉’,得轻手轻脚,不能吵。”

“归档。”刘好仃说,“编号SZ-WH-0005,分类‘拟人化表达型’。”

王姐写完,抬头:“下周交登记表初版,行吗?”

“行。”刘好仃合上本子,“但记住一条原则——不评判,先记录。听不懂的时候,别急着说不对。先记下来,让它自己说话。”

小李收起笔:“那要是有人写‘我祖上是火神后代’呢?”

“那就写。”刘好仃说,“备注:待验证。说不定,他真有种独特的观察方式,只是话没说对。”

王姐笑:“那咱们这档案,迟早成‘神仙录’。”

“成不了。”刘好仃站起身,走到“被看见”墙前,把SZ-WH-0003贴上去,位置在小阮的旁边。标题清晰:“潮汕祭炉口述,关联稳定性待查”。

他退后一步,看着墙上那一排编号:SZ-WH-0001、0002、0003、0004、0005。

“都不是神仙。”他说,“是人。”

小林突然问:“刘工,你说,这些经验,以后能进培训教材吗?”

刘好仃没回答。他拿起笔,在SZ-WH-0001旁边补了行小字:“欢迎补充说明”。

笔尖一顿,又添一句:“所有声音,都有重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